首页 理论教育 编纂《四明丛书》:搜救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

编纂《四明丛书》:搜救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0 年,在冯贞群、陈汉章等热心四明文献人士的帮助下,张寿镛开始主持这部《四明丛书》的编辑工作。1932 年,《四明丛书》第一集刊刻面世,到1940 年,已编辑出版到第七集。

编纂《四明丛书》:搜救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

张寿镛一生爱书,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抗战时期,上海一度沦为孤岛,沪上中国古本图籍遭到帝国主义的疯抢。在“哈佛燕京学社”为美国收购古籍的同时,敌伪“华北交通公司”也在为日本大肆收罗古籍。张寿镛慨叹长此以往,只怕将来研究中国古文献的人,得去外国留学了。自1940 年春,他与何炳松、郑振铎等有识之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代中央图书馆在上海秘密购书,其间屡次遭到日本人的蛮横干涉,可谓历尽曲折,备尝艰辛。至1941 年冬,两年间购得善本4864 部,计48000 余册,普通线装书11000 多部,为保护祖国文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些书大多保存在台北中央图书馆。爱书人一般都有藏书之好。张寿镛一生或购置或抄录或亲友馈赠,积数十载之功,约园(张寿镛号约园,其居所也以约园称)藏书达16 万册之巨。他常说:“藏书不能读,读而不能用,何必藏书?”这种学以致用的求实态度正是他在从政、办学之余,主持编刊《四明丛书》、著书立说的原动力

《四明丛书》搜集之广泛、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在我国乡邦文献中亦属罕见,它对了解四明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具有其他丛书不可比拟的价值,且各书前有序,后有跋,间有附录,融目录、版本、校勘诸学为一体。张其昀曾为之作序曰:“名言谠论,络绎奔赴,郡邑丛书,推为翘楚。”1920 年,在冯贞群、陈汉章等热心四明文献人士的帮助下,张寿镛开始主持这部《四明丛书》的编辑工作。该丛书一共出了八集,所收录的书共有178 种,计1173 册。从时间上看,以清代作品居多;从总体内容上看,以集部作品居多,除了第三集以经、史为主,第五集仅收学术史《宋元学案补遗》外,余者均以集部为主。1932 年,《四明丛书》第一集刊刻面世,到1940 年,已编辑出版到第七集。1945 年7 月15 日,这位孜孜以求、奋斗了一生的文化人未及刊刻完第八集,已走到生命的尽头。这部丛书的编刊,时值中国全民抗日之际,张寿镛在书中着重彰显忠孝节义观念,以凝聚民族意识,振奋爱国情感。他特别在第二集自序中点明:“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不可不做,即文采未及亦不妨作。”该集所收录的多为四明忠义节烈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反帝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色彩。在其后人的努力下,第八集终于1948 年刊印面世。如今,这些版片全部保存在浙江图书馆。张寿镛身后的数万卷藏书,亦为其夫人蔡瑛女士于1952 年无偿捐赠给国家,人民政府文化部特颁奖对此予以表彰。

张寿镛曾教育子女,“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太重则一切不肯牺牲。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轻,太轻则认为一切非我所能做到”。他幼承庭训,深受阳明学说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摒弃杂念,就能回复到良知境界。当然,光有“良知”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张寿镛生平信奉两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一生处于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从清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到北洋军阀纷起割据称雄,从时隐时现欲止还休的国共内战,到攸关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在如此时代激流中,他沉稳应对,以择善、务实的态度,自信、正直的精神,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www.xing528.com)

(王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2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