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亦中在宁波电影百年高峰论坛上回忆父亲桑弧的发言

李亦中在宁波电影百年高峰论坛上回忆父亲桑弧的发言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亦中桑弧,原名李培林,祖籍浙江宁波,1916 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执导《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满人间》而进入创作高峰期,奠定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这是父亲作为中国电影艺术家的自豪,他一辈子的心血与生命已融入中国电影历史长河。桑弧为纪念父亲九十周年诞辰,我们选编了《桑弧导演文存》,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助下,2007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

李亦中在宁波电影百年高峰论坛上回忆父亲桑弧的发言

◆ 李亦中

桑弧(1916—2004),原名李培林,祖籍浙江宁波,1916 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导演、编剧青年时代笔名桑弧,源自古诗“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他编导的《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影片,均在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执导《祝福》《梁山伯祝英台》《春满人间》而进入创作高峰期,奠定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他执导的《邮缘》《鹿铃》等作品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苏联第13 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特别奖等奖项。

2004 年9 月1 日,秋风秋雨交加。午时风停雨歇,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去了天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银幕生涯中,父亲共编导了30 多部电影作品,他和同事们精诚合作,创下新中国电影三项“第一”,即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父亲编导的作品几乎涉及故事片、戏曲艺术片、音乐舞蹈片、动画片、文献纪录片等所有的电影片种,在中外影坛可说罕见。这是父亲作为中国电影艺术家的自豪,他一辈子的心血与生命已融入中国电影历史长河。

桑弧

为纪念父亲九十周年诞辰,我们选编了《桑弧导演文存》,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助下,2007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书中收入父亲撰写的导演阐述、导演台本和导演总结,还选录了他回浙江故乡时写下的多篇散文随笔,情深意切,内涵隽永。(www.xing528.com)

父亲祖籍为鄞县三桥乡,青年时代在中国银行当练习生。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7 年编辑的《金融业职工运动史料第二辑》中,“孤岛”时期有着如下记载:“中行支部抓紧在党员和积极分子之间建立起较密切的联系,把积极分子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这次(联名签呈)斗争,又发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如姚杏元、董恒涛、李培林等。”李培林即父亲本名,他所取的艺名桑弧,来自“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的典故,在这段差点湮没的史料中得到了印证。上海理工大学许校长告诉我,该校(前身系沪江大学)档案馆保藏着父亲当年注册的学籍。父亲最初的志向是从事新闻工作,他在回忆录中自述:“我在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立志当一名新闻记者。我所敬佩的新闻界前辈有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邹韬奋等先生,他们的政治立场或思想见解并不一致,但是他们高度忧国忧民的精神和犀利的文章都使我十分钦折。”当时上海报业发达,父亲以记者身份亮相《社会日报》 《长城》月刊,深入采访,勤奋笔耕,写过一系列新闻消息、通讯、访谈、时评等等,一方面记录时代风云民生世相,另一方面也为日后从事电影编导积蓄了生活素材。有位友人得知后笑言,“中国新闻界少了位记者,中国电影界却从此多了位名导。”

1987 年,法国巴黎《解放报》致函全世界400 位电影导演,要求回答同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要拍电影?”父亲回信说:“我拍电影,是为了巩固观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为了消除人类的隔膜,增强我们的团结,来共同战胜邪恶,为创造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总希望我们的观众看了一部电影走出影院时,感觉我们的社会还是美好的。尽管我们目前还有不少困难,但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这是父亲毕生信守的电影观,已经渗透在他导演的一格格电影胶片之中,成为父亲那代电影人留下的宝贵精神传承。

(李亦中,桑弧之子。)

(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