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岛先生的情况
作为某公司的业务推进课长,我现在既负责与某个连锁便利店的合作,也负责郊区沿街店铺的开发。前些日子,公司与竞争伙伴合并,进行融合的时候推行了各种措施。现在我需要向整合后同部门的新伙伴介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准备了十分钟左右的报告。
这种“让人听”的报告很难吸引对方,我注意到,听的人总是露出无聊的表情。尽管自己制作的资料清晰明了,也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语言表达方面完全不行。我听录音的时候也觉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该怎么办呢?
现状
“各位,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我负责的郊区沿街店铺开发的事情。请看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实施了该措施的店铺和没有实施该措施的店铺有很大差异。这是一定能给大家的店铺带来好处的提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开发风格。”
给数百人做过汇报指导后,我发现“信息无法传达”“没法让人明白”“对方一脸茫然”的首要原因,有七成左右在于说话者的声音小。
这时候,有人觉得应该放大声音,就使出很大的力气扯着嗓子喊,却还是不顺利。
请怀着把“声音”这个球传给自己眼前的人(如果是做报告,就传给距离自己最远的那个人)这样的意识来说吧。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虚张声势。比起“更大的声音”,“传递”的意识更为重要。
把声音放大到听众能听清后,接下来要注意的是“改变音调”。
我在听河岛先生(假名)的报告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首先,他的音调从开始到最后全都一样,这是完全不行的。
“大家好!”报告就这样开始了,“今天我要说的是我负责的郊区沿街店铺开发的事情。”报告中间的“请看这个图表”,还有最后的“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开发风格”,都是用一样的音调说的。
这样一来,听众就会变得很困。
这时候如果被要求“改变音调”,有人会认为是要勉强地“在这里提高音调”或“在这里降低音调”,从而觉得这样做难道不会不自然吗?
并不会,因为所谓改变音调是需要你在讲到重要的地方时提高音调,不重要的地方就用普通的音调即可。但是,做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让你的每一个表达和语言,都带有它自己的意义。
“各位,大家好!”这句话带有怎样的意义呢?这句话里面有什么信息吗?“各位,大家好!”这句话里的有效信息难道只有“好”吗?
在这里,我们试着分解一下“大家好,我要说的是我负责的郊区沿街店铺开发的事情”这句话。
首先,这个“大家”是怎样的“大家”呢?是至今为止一直在一起工作的大家呢?还是地区内关系很好的团体中的大家呢?都不是,而是之前一直在激烈竞争但因为这次合并而成为伙伴的“大家”。那么,你就可以带着这样的意义来表达。
“在至今为止的竞争中,‘你们’和‘我们’一直在斗争。但是,由于合并,现在我们成了伙伴。作为新的‘我们’中的一员,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因为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这样表达的话,“大家”一词就会充满这种含义。
只要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着这个一边说,就一定能把它表达出来。
人是不可思议的生物,只凭“大家”这个词,对方是无法理解这些的。
但是,如果每一句话中都包含着这样的想法,你的语调一定会有所不同。
反过来说,如果你脑中没有这种想法,你的语言就只会变成单纯的“记号的罗列”。
有些人被称为报告能手,他们的话自带力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话没有什么魅力,我想,差距就在这里。
从招呼“大家”的第一句话开始,你的话就隐含了某种意思吗,还是你什么都没想就直接开始说了?区别就在这里。如果“大家”的意义不同,那么,作为报告核心部分的主张和根据的说服力当然也就完全不同了。
接下来,“我负责的郊区沿街店铺开发的事情”这句话呢?
如果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说这句话时,你一定是怀有自信的。
也许你会说“我是因为上司让做才做的,自己并没有那样觉得”,那也请你保持最低限度的自信。
如果不能说“我对这个项目倾注了世界第一的热情”,就先不要做报告了。
还有,这句话里也带有某种意义吗?
“这个方案还不错,我想让合并后的大家听一听。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能好好听听,然后支持我。”
是这样的“郊区沿街店铺的开发”吗?
另外,根据对方所了解的情况的多少,我们的表达方法也要有所改变。如果你要说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传播开了,可以这样说:
“有这样的开发风格,也有那样的,大家有见过吧?A县有很多店铺是那种风格的。”
你要说的是能这样唤起大家的印象的事情吗?如果大家还不太了解你要说的事情,你可以这样说:
“对不起,大家还完全不知道吧,因为现在一共只开了三家店,所以路还很长,但是我会加油的!”(www.xing528.com)
当然,这样的信息以后再用语言来说明也可以。但是,在说出“郊区沿街店铺的开发”这个词的时候,是带着这种感觉来说,还是不带着这种感觉来说,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很不一样的。
“哪一点都要强调吗?如果全部强调的话,就没法好好表达了吧?”有人会有这样的质疑。
就像我最初所说的那样,并不是说要去强调,而是要让每一句话都包含自己的想法,这样你的声音自然就会产生抑扬顿挫,你也能自然地做出动作来。
在说“我”的时候,你会把手放在自己的胸膛前或稍微向下一点的位置(我想平时大家也都在这样做吧)。如果说的是能让人想象出光明未来的事情,你自然会向着听众或前方斜上方发出声音。如果你说的是件很阳光的事情,却低着头说话,就会显得很奇怪。
“那项工作……”“那个想法……”“那个时候……”有时,我们会用“那个”这样的表达。在说“那个”的时候,要让听的人能像“啊,那个啊,那项工作吗?嗯,那可真是艰难啊。明白了。你说的‘那项工作’是想表达这个,是这么一回事”这样来理解“那个”这个词。也就是说,“那个”一词要包含这些意义。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做报告时也要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语言上,传达出自己的主张,并希望对方能因此行动起来。
现在请把全篇串联起来试试吧。从最初的“各位,大家好!”开始,到最后的“谢谢大家!”,通篇一句一句地来检查,像“请看这个图表!”这种毫无深意的话也要注意。
语言所能包含的能量是令人震惊的,听众接纳的方式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越是擅长在逻辑上组织故事的人,越是容易轻视这一问题。“我很重视逻辑,觉得热情没那么重要。所以,从一到十要这样去做,我会这样不改变音调地说话。这样很容易明白吧?只说正确的话就能让对方明白了。”很多人都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但是,这样是没法实现表达目的的。只说正确的话是无法把想法传递给别人的。让每一句话都包含你的想法吧。
把自己的想法放进语言中后,就要有意识地“把声音传递”到“现在听你讲话的,你面前的人”那里去。“我脑中充满了想法,所以听的人请随时来关注我吧”,不是用这种感觉说话,而是带着“我要用这种声音和这种表情把我的想法传递给你”这样的感觉说话,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潜入现场”的感觉。要自己把自己的声音“传递”给听众。
说话的时候,你考虑过自己的声音要朝向哪边吗?是要一边看着听众的脸,一边跟听众说话吗?
请和听众做一个实验。告诉听众,如果能听到你的声音就举手。所有人都举手的话,你在这方面就算合格了。
但是,很多情况下,不会所有人都举手的,因为说话的人会不自觉地对着整个会场的“空间”发出声音,或是朝着地面发出声音。那样的话,说话者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比如,你要向喜欢的人进行爱的告白。那么,你会怎么说呢?是对着那个人和自己之间的“空间”说“我喜欢你”吗?或者,是对着地面说“我喜欢你”?不是这样吧?我想应该是看着那个人的脸,用像被那个人吸过去一样的声音说“我喜欢你”吧?这才是你应该对听众做的。
你的声音应该直接指向每一个听众。当然,如果听众有几十人或几百人的话,向着每一个人说话或许是很难的,但即便如此,做出向着每个人发出声音的“尝试”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能接近听众,走到听众席讲话,会让“你和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瓦解,变成“我们”,从而表达出我这样做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的态度。
如果有讲桌的话,说话的人只要站在那里讲话,就会像是被讲桌保护并隔离起来一般。另外,只要你站在演讲人应该站的地方,就不会改变我是说话人而你是听话人的关系了。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所谓的“潜入”,就是把自己从安全区中“暴露”出来。这样的话,听众自然会很高兴。
这并不是说“潜入”本身有这样的效果,而是这种姿态能带来这样的效果。“为什么这个人到这边来了?啊,他是想缩短距离吗,是这样!”听众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做。
请在每一句话中都倾注思想,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听清你的声音。“潜入”听众,接近他们,这是第五章中叙述的“潜入现场”的精髓。该如何处理声音的大小,如何把握语言的节奏,手势、动作应该怎么去做——并不需要一个个地去处理这些问题,而是要在整体上抱着上述的态度去表达。
音乐家需要排练。不管是经验多么丰富的音乐家,都需要练习和排练。舞台演员也是如此,不管是演技多么厉害的演员,应该都不会不参加训练。那么,在店铺接待客人的人,应该也没有完全不练习如何招待客人的。
但是,商务人士在做报告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不练习。这很奇怪吧?你应该反复练习,录音,不断改变用词,改变音调,掌握说话的节奏,一边考虑“这样就能表达好吗?这样说的话,听众就会被调动吗?”,一边做各种尝试,然后迎接正式的演讲。其他各行业的专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通过练习,你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如果能找个人来试听,然后一边接受反馈一边修改,则是最好的。在没有这个条件的时候,就试着自己来录音。比如,如果你每周都要做一次报告,那么只要每一次做报告前都练习十遍,一年下来,你就会进行五百次以上的练习。
做还是不做,两者会产生多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做,你就会进步;不做,你就不会进步。仅此而已。
另外,如果你特意讲了某事,听众却没有记住,那就太可惜了。这时,你可以使用前面介绍过的“超级词”策略。
最后变成这样
“各位,大家好!
(今后,我们就是一起以业界第一名为目标而奋斗的伙伴了。)
我今天要说的是我所负责的郊区沿街店铺开发的方案。
(也是实际上做出了成果,想要与大家分享的企划。)
请看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实施了该措施的店铺和没有实施该措施的店铺有很大的差异。
(走到听众中间,缩短与听众的距离。)
这是跟现有的业务相配合的方案,可以称之为‘郊区沿街店铺一年两收计划’。
(提出能让人一下就记住的宣传语。)
这是个一定能给大家的店铺带来好处的提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开发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