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业不景气:城市化进程中的市郊招生难题

戏曲业不景气:城市化进程中的市郊招生难题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戏曲总体不景气,随着市区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沪剧不得不把演出的基点放在市郊农村,在市区剧场演出场次大幅度减少。这对戏曲学校沪剧班招生也带来很大困难。其他剧种纷纷到外地设考区,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部门却不允许沪剧出上海市招收学员。戏校沪剧班99届招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招了15名,不仅人数少,离完成招生30名的额度相差很远。

戏曲业不景气:城市化进程中的市郊招生难题

近年来戏曲总体不景气,随着市区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沪剧不得不把演出的基点放在市郊农村,在市区剧场演出场次大幅度减少。特别沪剧原来在大众、共舞台演出为主,这两个剧场拆除后,沪剧进市区已无固定的演出场所,在上海观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弱。这对戏曲学校沪剧班招生也带来很大困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仅市区市民不让孩子学戏,连上海市郊的家长也普遍不愿意让子女从事待遇不高、淘汰率高的戏曲表演。其他剧种纷纷到外地设考区,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部门却不允许沪剧出上海市招收学员。戏校沪剧班99届招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招了15名,不仅人数少,离完成招生30名的额度相差很远。而且生源质量不高,难以从中培养拔尖人才。

名师出高徒,当年上海沪剧院74届学馆集中了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和王盘声等前辈艺术家担任学馆教师,基本功打得扎实,出了不少人才。这次沪剧院也花了不少精力,请退休的老演员、名演员给戏校沪剧班上课。但当时教戏报酬很低,一些退休的名演员经常忙于参加民营沪剧团的演出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到戏校教课。而在职的演员人数本来就不多,要完成演出任务已捉襟见肘,根本无暇再从事教学。沪剧教学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业务教师,对表演人才的培养必然带来不利影响。(www.xing528.com)

现在看来,沪剧办班招生间隔时间太长,也是造成演员队伍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1974年上海沪剧团学馆招生,到1987年戏校沪剧班的开办,中间相隔13年。而1999年戏校沪剧班的再次招生,则是12年后的事了。最近一届的戏校沪剧班从2006年开始举办,与上一届又相隔了7年。也就是说,从1974年到2011年这届毕业,整整37年中,办班培养沪剧演员只有四届,平均每两届相隔达9年多。时间距离过长,容易造成脱节断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