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戏剧时被称为'小怪':一次戏剧学习经历分享

学习戏剧时被称为'小怪':一次戏剧学习经历分享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秀英是1933年拜师学戏的,那时才12岁。汪秀英家和他同住一条里弄,因是邻居,经人说合,随缘从师。汪秀英从小胆大,站上舞台一点不慌张,有人说她配吃这碗饭,老师们都喜欢她“人小胆大”的冲劲。汪秀英从小爱冲爱闯,注意学唱各腔各派,加上这次临场应变的事例,老师们就善意地给她起了个“小怪”的别名。从此她一面随师学戏,一面经常去舞台上露面,不仅唱开篇,有时也担负有一定分量的角色,逐渐成为正式的舞台一员。

学习戏剧时被称为'小怪':一次戏剧学习经历分享

汪秀英是1933年拜师学戏的,那时才12岁。她家住南市,家庭条件困难,父亲是个摊贩,母亲是摇袜子的,学戏成了她唯一的出路。

她的老师汪彩荪虽然早年曾红过一段时期,但还算不上名艺人,只是个二路小生,是个“硬里子”。汪秀英家和他同住一条里弄,因是邻居,经人说合,随缘从师。

初学阶段,上午在家里教戏,下午汪秀英跟着老师到戏班里去学戏。先分配给她的任务是敲板,这是个苦差事,演员在台上是轮流的上下场演唱,敲板的却不论谁上场,起唱就要敲板,而且要聚精会神来对付,思想一开小差,敲脱了板,演员在台上出了洋相,敲板的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这个单调乏味的工作,对她也有好处,因为必须聚精会神地注意每个演员的演唱,演员轮番上下,她可以轮番观看和细心琢磨每人的唱腔、台步、动作,领会他们各自的表演特色。那时汪秀英幼小的心里也会比较、选择、挑剔,哪些地方好,顺眼、舒服、动听,哪些不好,生硬、做作、别扭,应当怎样学习、运用,怎样避短趋长。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收获很大。

汪秀英从小胆大,站上舞台一点不慌张,有人说她配吃这碗饭,老师们都喜欢她“人小胆大”的冲劲。进戏班才敲了三天板,他们就怂恿她上台唱个开篇,虽然稚气未脱,腔板也不准,但由于年纪小,演唱认真,居然博得热情宽厚的观众的掌声。从此她的信心更足,闯劲更大,经常上台演唱。但毕竟缺乏经验,得点掌声就踌躇满志,有些骄傲起来,终于出了差错。

《爱与恨》中饰母亲(www.xing528.com)

有次唱《上寿开篇》,这个唱段不难,她在台下早已背熟,可是那天粗心大意,只唱了七个仙人,第八个唱段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拿当时的行话来说,叫做“闷牢”,也叫“小螺蛳”,台上吃“小螺蛳”,一般难免,观众不一定能觉察,吃“大螺蛳”就糟了。八个仙人,只唱七个,就是“大螺蛳”,观众发觉了会喝倒彩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灵机一动,一点不吃慌,口中照样念念有词,含含糊糊地照唱了几句自己不知什么内容的七字句,最后又总算抓到了一句“关门句”,即原来的甩腔,把这个大差错混了过去。观众一点也没有听出来,照样鼓掌。后台的人大多也没有发觉,只有个别老师知道,当时急出一身冷汗。汪秀英从小爱冲爱闯,注意学唱各腔各派,加上这次临场应变的事例,老师们就善意地给她起了个“小怪”的别名。从此她一面随师学戏,一面经常去舞台上露面,不仅唱开篇,有时也担负有一定分量的角色,逐渐成为正式的舞台一员。

当时沪剧前辈丁婉娥办的儿童申曲班,专收十几岁的孩子进班学戏和演出,班主任、老师以及演出事务的管理,都由她一人兼办。汪秀英得到家长和老师汪彩荪的同意,参加了儿童申曲班。班里还有丁是娥、杨飞飞等小姐妹。每天上午教戏、学戏、排戏,下午和晚上演出。共收男女儿童二三十人,各个行当齐全,连乐队也由儿童担任。儿童班没有机会进剧场演出,但是像大世界、福安公司等游乐场,却很欢迎他们。

因为游乐场是卖统票,而满台都是十几岁的“小萝卜头”,穿上戏装,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粉墨登场演出成年人的戏,颇能吸引观众。汪秀英在儿童申曲班最感兴趣的是能够每场参加演出。若进成年人的戏曲班社,论资排辈,再胆大心野,总是不能经常演出。到了儿童班就不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老爷、太太、少爷、小姐、英雄、武士、书童、随从,什么角色都有机会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