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邵滨孙所在的文月社已改名文滨剧团,成为沪剧界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表演团体。1940年这个团先后租赁大中华、恩派亚剧院,成立剧务部,他担任了主任兼编导,从此除了充实演出外,还在编导领域大胆实践,成为当时正在兴起的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邵滨孙的编导处女作,是尝试把阮玲玉主演的影片《情天血泪》搬上沪剧舞台。在编剧田驰的帮助下,他自编、自导、自演,对沪剧艺术表现形式进行革新,换下软吊片,搞起立体硬景,运用灯光效果,在表演上要求演员演绎有真实感、生活化,使演出面目焕然一新。
秦瘦鸥创作的小说《秋海棠》发表不久,邵滨孙就深深为这部作品所吸引。故事中艺人的辛酸遭遇,引起他的强烈共鸣,征得小说作者同意后,他和赵燕士合作,先于话剧和电影,把小说改编成舞台剧,自己主演秋海棠一角,著名沪剧演员筱爱琴和杨飞飞分饰前后梅宝,凌爱珍出演罗湘漪。这部戏出现在沪剧舞台,曾引起轰动,剧场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洪深先生看后也撰文赞扬。
1945年编剧赵燕士完成剧本《叛逆的女性》,戏里揭露吃人的礼教和封建家庭扼杀婚姻自由的罪恶,情节看似平淡,意蕴却很深。邵滨孙看后十分欣赏,决定自任导演和男主角,把它推向观众。当时他演大学生周民伟,石筱英演嫂嫂徐纫秋,杨飞飞演侍女阿菱。由于这个戏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新的思想、渴望婚姻自由,最终为黑暗家庭吞噬的妇女形象,演出又大受欢迎,成为沪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www.xing528.com)
1947年邵滨孙离开文滨剧团,和石筱英、筱爱琴等组建中艺沪剧团,先后编演了《浮生六记》《再相逢》和《灯红酒绿夜归人》等剧目。尤其受到各方面关注重视的是他把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搬上舞台,自己演祥子。由于较好地表现了原作精神,这个戏受到进步舆论的热情赞赏。
邵滨孙参加编、导、演的戏不下百部,对沪剧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特别在西装旗袍戏的创作演出上有不少建树,为当时海派文化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