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红灯记》之所以能打响,舞台综合艺术的整体突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次排练由刚从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毕业分配来的青年导演王育执导,除艺术指导应云卫外,剧团还特地邀请刘如曾、崔可迪、金长烈、朱士场、陈绍周和应玉兰等戏剧学院和上海人艺的一批著名专家分别担任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二度创作班子通力合作,导演在艺术指导的帮助下,以明快而又凝重的总体构思,充分调动各个艺术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把电影表现手法运用到戏曲舞台上,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音乐唱腔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发挥沪剧唱腔的流派特色;舞美设计简练朴实,灯光照明重在营造气氛,人物造型突出性格身份,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这个戏场次较多,其中第五场“说家史”又需倒叙,而当时演出的红都剧场舞台狭小,不能吊装景片。为避免换景时间过长影响观众的情绪,应云卫提出了“计秒换景”的方法,即定人定岗定上下路线,要求每一场景的转换(包括抢妆)在不亮场灯、不停音乐的条件下,一律不得超过30秒。在他的精密安排下,所有演职人员齐心协力,终于达到了每场换景不超过30秒的目标。这样快速度的换景抢妆,当时在上海戏曲院团是个创举,它的实现保证了整台演出一气呵成的效果,解决了大家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一“计秒换景”法,后来也被中国京剧院在京剧《红灯记》演出时所采用。(www.xing528.com)
沪剧《红灯记》演员阵容也很强,袁滨忠、韩玉敏和凌爱珍分别扮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反面人物鸠山和王警尉则由凌大可和吴乐声扮演。他们在剧中的表演都十分精彩。袁滨忠改变了过去风流小生的表演路子,满脸络腮胡子上台,粗犷英武,活脱脱一个中年铁路工人的形象。他的流派唱腔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华丽圆润的嗓音中增添了刚强和壮烈的亮色,显得刚柔相济,声情并茂,不知迷倒多少沪剧观众。特别“刑场”那段抒发李玉和革命豪情的“壮志凌云”的演唱脍炙人口,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成为沪剧袁派唱腔的新的代表作,至今仍在沪剧爱好者中间传唱不息。韩玉敏演出了生活在劳动人民家庭的女孩子特有的天真活泼和聪明机灵,把人物思想性格成长发展的脉络揭示得层次分明。“归家”那场“灯映红心心更红”的唱段充分发挥了她的演唱特色,唱出了对亲人的深切回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和实现长辈遗志的坚定决心。凌爱珍演李奶奶也十分出色,她的表演沉着冷静,细腻老到。这台戏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剧场门口熙熙攘攘,每天亮着“客满”的红灯。舆论界也是好评如潮,报纸电台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北京的《剧本》月刊于1964年2月发表了沪剧《红灯记》剧本,并特地刊登了编者按,指出在根据电影文学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的几个剧种的本子中,沪剧改编本是较成功的一个,他们向全国的剧团推荐这个剧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