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王筱新已日益走红,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仍孜孜不倦,到处寻师访友,学习别人的长处,丰富自己的表演。《游码头》原为早期传统剧目《十不许》中的一折,王筱新在演唱中运用了“宣卷”“扬州小调”“凤阳花鼓”等多种曲调,他一边翻唱片仔细听,一边向其他剧种小调唱得好的演员讨教,他找滑稽老艺人王无能学扬州小调,向大户人家做生日请来念宣卷的老先生学唱。为了演好《游码头》中的扇子动作,他还特地找评弹艺人夏荷生、杨斌奎学了很长时间。他敢于在艺术上标新立异,对这个唱段的内容进行了很大篇幅的充实发展。
他曾向许多人打听上海和外地的路名和风景,随时编成唱句加入到演出中去。为了演好唱段中四大名猴的动作,他找了不少有猴子镜头的电影看,还经常去观摩街头的“猴子出把戏”,仔细观察猴子的形态,经过不断琢磨,设计了四个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完全不同的猴子形象。他还特意买了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跟着学各种各样的笑,穿插到演唱中去,并借此练丹田之气。过去唱《游码头》中间要落腔,歇口气,他却充分发挥自己中气足、口齿清、嗓音亮的优势,不仅不落腔,一气呵成唱到底;而且控制节奏,从中板唱到快板,速度加快一倍;再从中板蹿到紧板,越唱越快,最后如江河决堤,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形成声势夺人的高潮。每唱到这里,场子里总是掌声雷动,满场观众喝彩叫好。
《游码头》成了王筱新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每次演出都作为“送客戏”放在最后压台。只要戏码上有这个节目,场子里必定席无虚坐,而且往往连四周通道也都挤满了人,真像围了一道人墙。有些观众还自带晚饭,看了日场再看夜场。不仅普通观众爱看王筱新的《游码头》,戏曲同行也极为欣赏。在永安公司演出时,其他剧种的艺人纷纷抽空去观摩,回来都赞不绝口。一家京剧班社硬拉王筱新在他们的京剧演出前加唱《游码头》这档申曲节目,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实王筱新的拿手戏还有不少,他演《借黄糠》里的李俊明,把京剧白口功夫和表演程式融化到申曲舞台上来,台词念得字正腔圆,声声入耳;台上表演真切细腻,身段优美,“放水墩”一场更是演得声泪俱下,声情并茂,观众看了没有一个不流泪的。他的《徐阿增出灯》演来气氛欢快热烈,场面活跃火爆,也是经常推出的剧目。王筱新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正场演出多,唱电台、唱堂会和灌唱片的业务也应接不暇。他对每一次演出都非常认真,从不肯有半点懈怠放松。(www.xing528.com)
更难得的是王筱新能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他年轻时学的主要是早期的老滩簧剧目,对于日后在申曲舞台上风行的弹词戏和连台本戏并不熟悉。尽管那时他已是红遍上海滩的名角,仍虚心地向擅长演这一路戏的晚辈学习,不断钻研。好在他老戏底子深厚,有些文化,又肯动脑子,演那些实行幕表制、注重台上即兴发挥的弹词戏和连台本戏,也有一定的优势。王筱新根据自己的演出经验融汇创造,很快就成了人们公认的这方面的行家。在《顾鼎臣》中他把毛七虎这个举止轻浮、仗势欺人的衙内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努力开拓戏路,不仅演小生得心应手,扮老生、老旦,甚至彩旦也十分出色。王筱新扮演《珍珠塔》中的方老太、《玉蜻蜓》中的老佛婆、《双珠凤》中的倪卖婆都是老年妇女,却演出了三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感情。方老太大户出身而家道中落,他演来稳重大方。老佛婆则着重揭示她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倪卖婆是个彩旦,他以略带夸张的表演揭示人物玲珑乖巧、能说会道、风趣诙谐的性格,观众看了都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当西装旗袍戏兴起时,尽管年纪较大,但他还是跟上潮流,先后参加了《空谷兰》《恨海难填》《天下父母心》和《碧落黄泉》等西装旗袍戏名剧的演出,以他精湛的表演,为沪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