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滩:了解四、花鼓戏的演变与发展

本滩:了解四、花鼓戏的演变与发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能在上海城区站住脚跟,抵制查禁,花鼓戏艺人把更改剧种称谓作为求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他们开始把花鼓戏改称滩簧,这种改称自有它一定的缘由。据已故沪剧老艺人沈锦文回忆说:“花鼓戏艺人看到滩簧在上海生意好,也改叫滩簧,但在农村演出还是叫花鼓戏的。”后来为了区别于苏滩、锡滩、湖滩、甬滩等其他先后进入上海城区的滩簧剧种,艺人们进一步把自己的剧种名称改为本地滩簧,简称本滩。

本滩:了解四、花鼓戏的演变与发展

为了能在上海城区站住脚跟,抵制查禁,花鼓戏艺人把更改剧种称谓作为求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他们开始把花鼓戏改称滩簧,这种改称自有它一定的缘由。一是因为专称滩簧的戏曲剧种(主要是后来改称苏剧的苏滩)比花鼓戏进入上海市区要早一些,花鼓戏入城时,它在上海已相当风靡。二是因为看到滩簧深受观众欢迎,改名于经济收入有利。据已故沪剧老艺人沈锦文回忆说:“花鼓戏艺人看到滩簧在上海生意好,也改叫滩簧,但在农村演出还是叫花鼓戏的。”三是花鼓戏和滩簧本来就属于同一声腔系列,不仅曲调接近,而且剧目也往往雷同。如《卖草囤》《秋香送茶》《庵堂相会》和《借妻堂断》等一些戏,其他滩簧剧种也经常演出。后来为了区别于苏滩、锡滩、湖滩、甬滩等其他先后进入上海城区的滩簧剧种,艺人们进一步把自己的剧种名称改为本地滩簧,简称本滩。

这一改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同时也标志着艺术上的吸收借鉴。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向其他滩簧剧种学习,尤其从苏滩中学到不少东西。当时经常演的《荡湖船》就是从苏滩移植过来的,戏中李君甫一角,演唱时也夹用苏白。《捉垃圾》中的“大搬场”,《双怕妻》中的“吃看”都是从苏滩中吸收而来的。在曲调音乐方面,如“四季相思”“五更调”“小九连环”“吴江歌”“哭七七”等都来自苏滩。这对花鼓戏进城后丰富艺术表现内容、增强艺术表现手段起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许霭芳等人被驱离上海后,到苏州盘门外青阳地区租界茶楼书场演了两年戏,在本滩的旗号下又杀回上海城区。与此同时白相人范高头与捕快“四六”娘舅也通过各自后台,分别邀请陈秀山、胡锡昌等班子在华界的南市里马路、四牌楼等茶楼演出。在三四年内,整个上海城区华洋两界均有了本滩演出。以法租界而言,演本滩的茶楼书场发展到八个以上,演唱班子规模也在八人左右。本地滩簧从街头巷尾的流浪演唱进入众多茶楼书场,早期沪剧艺术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