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剧早期发祥地:探索源头位置

沪剧早期发祥地:探索源头位置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各个方面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沪剧艺术最初发源形成于上海地区黄浦江两岸的农村。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种,它的发源发展与这一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切在沪剧早期传统剧目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上海地区农村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深刻的经济危机和强烈的社会变动,给早期沪剧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地域和时代烙印。

沪剧早期发祥地:探索源头位置

根据各个方面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沪剧艺术最初发源形成于上海地区黄浦江两岸的农村。开始它只是一种田头山歌和乡间俚曲,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态的对子戏和同场戏先后出现于清代乾隆后期的浦东、浦西乡镇。当地群众习惯称呼其为花鼓戏,其中浦东的川沙、南汇一带的花鼓戏,被称为“东乡调”,演出的艺人被称为“东头先生”。浦西松江、青浦、奉贤和金山一带的花鼓戏被称为“西乡调”,演出的艺人被称为“西头先生”。也有人把宝山一带的花鼓戏艺人叫作“北头先生”。

《女看灯》中王惠钧、苏维娜饰嫂嫂、姑娘

《借红纱》中杨美梅、夏福麟饰小妹、张阿福

沪剧老艺人和上海市郊农村群众口头流传的这一说法在晚清文人的历史记载中也能找到根据。刊刻于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的青浦人诸联在《明斋小识》一书中说“花鼓戏传未三十年”。以此推算,上溯30年为当时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至今已有236年。沪剧发源发展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说法。(www.xing528.com)

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种,它的发源发展与这一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浦江两岸农村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同时濒临东海;河汊纵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到清代中期已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生活一般也较为富裕,劳作之余,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这为从田头山歌、乡间俚曲向戏剧状态发展的早期沪剧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早期沪剧传统戏《庵堂相会》对当时上海乡间农民自娱自乐的、带有戏剧色彩的山歌对唱的热闹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沪剧的发源发展又有当时深刻的时代背景。清代晚期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地处我国最重要出海口的上海地区首当其冲,帝国主义势力长驱直入,浦江两岸农村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洋货不断侵入,乡镇自然经济很快解体,各阶层民众生活发生剧烈变化,一些原来家道殷实的群体跌落到社会底层。失地农民大量增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旧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变化。赌风日盛,偷抢拐骗行为丛生,由此引起家庭伦理关系的很大危机。这一切在沪剧早期传统剧目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上海地区农村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深刻的经济危机和强烈的社会变动,给早期沪剧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地域和时代烙印。它从发源形成之初起就没有像其他戏曲剧种那样,把传统的历史题材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内容,而是走上了一条“说新闻、唱新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独特艺术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