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虽然起源于浦江两岸农村,但很快在开埠后的沪上中心城区发展成长。这证明了上海这个城市不但是面向世界的,而且也具有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可以孕育发展特有的海派文化,扶植促使中国民族戏曲不断走向成熟繁荣的一个大都市。
沪剧反映的是城市生活,演绎的大多是大城市的生活戏。在这一点上它比其他任何剧种都更加开放,更加善于创新,像这座城市一样能够海纳百川。正因为这样,沪剧以它兼容并蓄、敢于创新、注重市场和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标志,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以戏曲形式展示上海城市风貌、城市特点。传承沪剧就是传承上海的语言特征,传承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风格,传承海派文化的不同岁月时空的历史记忆。很多专家认为,传承弘扬沪剧的根本意义在于保持激发海派文化发展特有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并公布,沪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的重视关心和社会各界、广大观众更多的爱护支持。
岁月流逝,潮起潮落。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以坚忍不拔的努力,使沪剧艺术在上海地域文化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一次次登上新的台阶,不断走向新的繁荣。当前我国经济生活进入了新常态的转折阶段,海派文化也走到又一个十字路口,沪剧艺术既遭遇新的生存困境,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几年《挑山女人》《邓世昌》《敦煌女儿》和《赵一曼》等优秀沪剧剧目先后涌现,舞台上一代新人开始崭露头角,沪剧艺术后继有人。民营沪剧团体风生水起,办得活跃兴旺。当代沪剧正在复苏回暖迎春,不断展现海派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www.xing528.com)
2016年11月2日,上海市文化部门正式发布了经市民文化节活动专家和群众共同评选的申城百个乡土文化符号。其中黄浦江、沪剧、石库门、鲁迅、南京路、外滩、城隍庙、豫园、中共一大会址、东方明珠、徐家汇等十个文化符号被评为“最上海”乡土文化符号。沪剧仅次于黄浦江,赫然位居第二,再次见证了它在海派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上海普通市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正因为这样,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读者和观众熟悉了解沪剧艺术,也能促使沪剧人回顾曾经走过的路,认清肩负的责任,进行思考和选择,更好地面向未来,促使沪剧艺术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新的腾飞,为海派文化再次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