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艺文学写作手法详解与指南

曲艺文学写作手法详解与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曲艺文学又称为说唱文学。所以曲艺文学创作,无论长、中、短篇,都以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规定了其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特殊手法。因其基本,故统而言之谓幺二三,以就教于行家。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燕王朱棣兴军南下夺取皇位,与大学士方孝孺誓死保卫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而展开的一系列征战。曲艺文学作品不同于仅仅供阅读的案头文学作品。

曲艺文学写作手法详解与指南

曲艺文学又称为说唱文学。此类文学作品虽然也有述诸视觉,供案头阅读的,但严格地说,它基本上是述诸听觉,通过演员的说和唱,把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所以曲艺文学创作,无论长、中、短篇,都以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规定了其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特殊手法。因其基本,故统而言之谓幺二三,以就教于行家。

一、以单线递进的方式结构中长篇大书

单线递进是指一部作品,不论其间有多少人物纠葛、情感纠葛;不论故事情节多么丰富、曲折;不论所反映的生活面多么广阔、复杂,都需在一对主要矛盾线的支配下,组织成一条情节发展主线的结构方式。有了这条线,艺人说唱起来起承转合气脉通畅,层层递进首尾连贯,受众听起来前后勾连,来龙去脉清晰,便于记忆。中长篇大书大多用这种结构方式。

比如长篇评书《走马建国》,其主要矛盾是皇位之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燕王朱棣兴军南下夺取皇位,与大学士方孝孺誓死保卫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而展开的一系列征战。其间有朱允炆荒废朝政、方孝孺再三苦谏、嫔妃进谗、直道难行、燕王兴兵、双方收买江湖豪杰、侠客打斗、斩关夺隘、踏冰渡河、火焚皇宫,直到建文帝失踪、永乐帝登基、方孝孺骂殿许多关目。每个关目虽各有其自身的起承转合,但它们又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组成了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条。也可以说,这个主线条是生发、组织这一系列关目的依据,也是制约这一系列关目的决定因素。

再如说唱相间的坠子大书《白文秀》。主人公白文秀经历曲折,荣辱生死,大起大落,牵连的人物众多。上至朝堂宰相,下至丫鬟使女,涉及的生活面广阔。有官场生活的铺排,有豪强行状的揭露,有世井贫民乞丐生活的描摹,有闺房喜怒哀乐情感情趣的刻画。然而,这众多的人物、广阔的生活场景,全部都为白文秀与鲍玉兰离合悲欢的婚姻线所贯穿勾连。如果没有这条主线,则所有的人物情节将失去依托而散乱支离。即使勉强堆砌罗列,也不成其为一部书,会使受众摸不着头脑。

这种结构,虽然指故事情节的单线推进,但好的作品都在情节线中凸显人物性格,一般也蕴含着一条人物性格的发展线。如《走马建国》中的建文帝、永乐帝、方孝孺,《白文秀》中的白文秀、鲍玉兰、丫鬟春红等,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而那种情节淹没人物的作品,至少不能算上乘之作。

在湖北评书艺人中,江派创始人江云卿在演说长篇大书时,善用两条情节线平行发展,时分时合推动故事,被受众称之为“鸳鸯册子”而独树一帜。然而其他艺人对这种结构多不敢问津。故随着江云卿的弃世,这种“鸳鸯册子”的结构即成绝响。可见,在曲艺中长篇大书中,多线条推进的结构并非绝对不可取,但单线条推进的结构却更宜书场演出。艺人们说“大书一条筋”的经验之谈,的确道出了中长篇大书结构的特点。

二、以中心事件为骨架展开情节结构短篇

艺人们称这种结构为“一件事,三两人”。如湖北众多的曲唱类曲种都常上演的传统曲目《秋江》,尽管各个曲种处理手法不同,各有特色,但都是围绕陈妙常追赶潘必正这个事件展开情节。人物只有两个,没有迂回曲折大开大合的情节线。整个作品就围绕一个“追”字逗趣抒情,并在追赶的过程中完成,没有别的枝蔓。再如现代评书《夜走长湖》,中心事件就是送情报。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侦查员沈俊在“小汉口”得到重要情报,要找地下联络站的渔民李大爹连夜护送过长湖,正巧碰上敌人也冒充我军侦查员找李大爹对暗号,企图利用这个联络站截获我军情报。于是就在李大爹家里展开了三人两方斗智斗勇、沈李二人击毙敌人的情节。三个人,一件事,严谨而丰富。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书中能当小段儿独立演唱的折子,也大多是这种情节。如湖北小曲《选妃》,是大书《南包公》的一段。以嘉靖皇帝选豆腐店的姑娘张玉芳进宫为妃作为中心事件。因为这件事及其前因后果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海瑞严嵩之间的斗争,所以它是《南包公》海瑞严嵩忠奸斗争线条上的一环。但选妃事件又是一个独立的、有头有尾的相对完整的事件,以这个事件为中心展开情节,也就是短篇段子的结构方式。其他如《水浒传》里的《鲁达除霸》《李逵夺鱼》《武松打虎》等,也属这一类。

三、以情感抒发为核心,反复吟叹结构短篇

这种结构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以人物内心情感为中心,或借景,或借物,反复吟叹,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这种结构的作品大多为曲唱类曲种所采用,大多是小段儿或大书节选的唱段。如《王二姐思夫》,也叫《王二姐哭绣楼》,通篇以一个“思”字,或者说“哭”字结体,用十三道辙组成十三个段落,一哭到底,尽情抒发。“思”到意乱神迷之境,竟把一年十二个月的时序错位,寒暑颠倒,细腻入骨,可谓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他还有如《黛玉悲秋》《宝玉哭灵》《莺莺践行》《四季相思》《照花台》等,此类作品不可避免地有些段子格调低下,但总的来说,其结构手法大多非常精致。艺人说“小段儿一段情”,指的就是这类作品。

四、以营造和组织扣子的方式铺排情节

扣子就是悬念,也叫关子,湖北艺人叫球子。叫法不同,内涵也略有差异,但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东西——悬念。(www.xing528.com)

曲艺文学作品不同于仅仅供阅读的案头文学作品。它是以口头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对接受者来讲,则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受来完成欣赏过程的。而听觉注意远不如视觉注意强烈,不如视觉注意稳定牢固。为加强听觉刺激,利用受众急于了解后果的探究心理反应,以便牢牢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使其保持长久的关注,曲艺作家和艺人特别注重在中长篇大书的情节铺排中制造一个总扣子(总悬念),来规定、引领、控制整部书的情节走向。在这个总扣子(总悬念)的规定、引领、控制下,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决定人物命运走向的紧要关头,设置障碍,或制造迷雾,或干脆“按下不表”,千方百计引起受众急于了解后果的探究反应,营造出一系列有关联性的小扣子(悬念),致使整个结构既不离开总扣子(总悬念)所规定的走向,又充满了沟坎荆棘,一路起伏跌宕地走下来,让受众始终受到强烈的刺激和吸引,对所面对的这部书,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比如在长篇大书《杨家将》里,辽邦入境,杨六郎领兵拒敌。辽邦摆下天门阵,杨六郎碰上难题,以能否攻破天门阵结下总扣子(总悬念)。为解开这个总扣子(总悬念),又组织了五台搬兵、穆柯寨受挫、穆桂英招亲、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等一系列的扣子(悬念)。每一个小扣子都与总扣子紧密相关联,都是解决总扣子的重要节点,而且每一个小扣子都是其前面一个扣子所引发,又都是其后一个扣子生发点,可说它们之间因果相连,环环相扣,组成了在总扣子(总悬念)引领之下的一条层层递进的情节线。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扣子(悬念)解开了,总扣子(总悬念)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整个一个大关目,虽单线推进,却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不嫌单调;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却脉络清晰,气血贯通。受众一经投入便难以解脱,应该说得力于这一串因果相连环环相扣的扣子。这些扣子既生发于人物性格,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又是艺人精心安排设计的结果,体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作品,可以供案头阅读,更适宜书场讲述。可见,营造和组织安排扣子,既是曲艺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曲艺文学的特色。

五、注重外形描述和内心刻画,全力塑造人物

曲艺文学作品最终是以艺人口头表达的方式出现在书场上的,这种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局限性。其一,人物的外部形象不能在受众面前直观展现。其二,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人物自己现身说法,而是靠艺人用语言描述,在说法中现身。这种局限决定了曲艺文学塑造人物的一些特殊手段。

首先,关于人物的外形塑造。

当一个重要人物第一次出场时,艺人们要给他“开脸”,对其身材特点、五官形状、服饰甚至气质等,都要进行详尽的描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积累了关于各类人物外形描述的成套韵文,叫“赋赞条子”,也叫“靠子”“套子”“赞词”“书串儿”。如描述少年将军的“条子”:“……看光景不过二十岁,少年英俊甚威风。浑身上下似银砌,能人制造了百花名。芍药花的银盔在他头上戴,珍珠花两朵是素白的缨。柳絮花的白色银叶甲,雪花的征袍绣着团花龙……”用一系列美丽的花,形容这位少年的服饰。描述文生公子则有“单说这位公子,头戴绿色文生公子巾,顶门缀玉片,粉红双丝带背后飘洒。身穿文生公子衫,走金线,织银边,彩绣万字不到头。腰系丝绦,彩穗任风飘摆。足蹬高腰袜,厚底靴。左拿彩扇,右执文卷。走路稳重大方,文质彬彬。往上看,眉清目秀,面如傅粉,唇似丹朱,满口银牙。十人见了十人夸”。其他还有“武士赞”“员外赞”“安仁赞”“闺秀赞”“新娘赞”“村姑赞”“道人赞”“和尚赞”“清官赞”“赃官赞”……不胜枚举。这些赞词,生活气息浓厚,追求辞藻华丽,富有文采。不论韵文散文,讲究平仄协调,赞来朗朗上口,有节奏美、韵律美,易记易说易懂,听来亲切生动,适于表演,可供阅读。虽有类型化之弊,但经艺人活用,也可在共性中展现个性。如在男女交锋的两军阵前,女将情窦初开,通过她的眼睛观察男方,安排上文所提少年将军的条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就非常恰当而意味深长,可显示女将的内心波动,引导受众进入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是曲艺文学刻画人物的一个特殊手段。

其次,关于人物内在精神的塑造。

曲艺文学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塑造人物讲求传神。但因其靠口述,故特别不能做静态的描述,而要在人物的行动中表现其性格特征、精神世界。比如武松这个人物的英武、果决、正直、精细等性格特征,是通过景阳冈打虎、阳谷县认兄、拒绝潘金莲的挑逗、闯狮子楼杀死西门庆、十字坡打店、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的行动,和他在这些行动中的独特表现刻画出来的。没有任何一部曲艺作品,离开情节的开展,离开人物行动,去静态地介绍“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

曲艺文学不仅是注重在人物行动线上表现塑造人物,而且特别注重细节的描绘。细节描绘更能传神。比如写鲁达的疾恶如仇,就通过他听了金家父女受镇关西欺压之后,连酒也喝不下去,连觉也睡不着的细节来表现的。写他的精细,是通过他安排金家父女逃命之后,仍坐在饭铺门前不离开,以防止饭铺老板去镇关西那里报信;打死镇关西之后怕吃官司,便沉住气说不怕你小子诈死,以便下台阶逃离现场等细节来表现的。细节的细腻刻画既丰富故事情节,又能“以滴水观大海”,于细微处见人物性格特征。

六、曲艺文学特别要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

在口头表述时,为了能加强听觉刺激,加深其听觉记忆,更注重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比如在《杨家将》里写杨排风,事前并不说明这个“烧火丫头”的本领如何,而是让她和焦赞比武。焦赞是杨六郎手下的猛将,久经沙场,武艺高强为世人公认,可与杨排风一交手,却一败再败。对比之下,杨排风便凸显出来了。强烈的对比,烘云托月,省却多少闲话。有了标杆对比,受众对杨排风的实力感受就有了尺寸,形象便栩栩如生。

七、诉诸听觉的接受方式,制约着曲艺文学语言运用的特点

曲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通俗、形象、诙谐。通俗则易于入耳易于理解;形象则易于幻化为视觉感受;诙谐则富于趣味性而左右受众的情绪,缺一则大为减色。但湖北曲艺作品中,如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大调曲子等曲种里,有相当一批作品也非常雅,似乎有悖于曲艺文学语言的特点。这一现象是因为这类曲种所拥有的受众文化水平较高。为适应这类受众,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积累了这些较雅的曲(书)目。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雅和俗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雅和俗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湖北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吸收了知识分子进入曲艺创作队伍,他们笔下的语言就有一种俗中见雅的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