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的地理课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时应合理、有效。如何让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中应用得合理、有效,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要合理。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动画演示突破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和整个宇宙,范围广大,又不断运动、变化。很多地理事物学生没有见过,有些也根本不可能见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各种地图、大量的图片和地理模型来辅助教学。这是地理教学突出的特点,但它们只是静态地反映地理事物,不可能表现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将静态的地理事物还原成生动的动态变化过程,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课中,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的过程较为抽象,冷锋和暖锋两种锋面系统不容易区分,利用课本“冷锋、暖锋示意图”进行讲解,学生还是比较模糊。这时借助多媒体制作动画,将冷锋、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冷暖空气的移动、暖空气的抬升、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通过动画演示出来,把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天气变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冷锋和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的差别,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清晰了然。又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中,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抽象,但又是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重点。此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将这一运动制作成动画,直观地反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位置,为更好地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影像资料,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城市化的相关问题时,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城市化问题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认识人们生活的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感慨。又如,为学生播放地震的相关录像,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发生、危害及破坏性,体会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三)利用多种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将它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创新行为。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让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大多数学生对于旅游有一定的热情,所以旅游地理的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课本中涉及的旅游景点不见得是学生曾经去过或熟知的景点,如果设计不当,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时将教材中的旅游背景以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呈现,用一段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视频或某旅游景观实地的风景照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旅游、认识旅游的兴趣和走出去的愿望。(www.xing528.com)
(四)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活动
1.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地理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事实上,这些也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所需要的。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没有技术支持或不可能获得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难点问题时,可选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课件,课件要有逼真生动的模拟效果;由学生自己输入数据,求出任意时间、任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牢固记忆。学生对这样的学习过程饶有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反馈活动
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决定都要以经验证据为依据,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骤的“输入”,而且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证据予以检验,以提供该系统效度的指标。例如,在复习初中地理“中国政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拼图游戏,分组竞赛,记忆落实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设计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而现代教学要求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设计、使用信息技术是今后地理教学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