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角度去思考地理问题,关键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以往的“人定胜天”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的持续发展方式。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在此期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都很有限,可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满着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工业革命对自然界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社会能够大规模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但工业文明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人类开发资源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一些领域反而使人地关系更趋紧张。1987年以来,科学家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创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明确指出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和谐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反映出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人地关系从低水平和谐到不和谐,再到高水平和谐的理性回归。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区域,下泄的水土对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造成了广泛的生态灾难。但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发育良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如今黄土高原之所以出现满目疮痍的景象,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整治黄土高原的办法甚多,如挖鱼鳞坑、修挡土墙、疏浚河道、植树种草,乃至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黄土高原的核心是改善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尤其是减少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关键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使具体地域所承担的人口数量和产业活动不至于太多。事实证明,封山植树的做法是正确的,凡是进行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地方,自然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海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河流,是典型的扇状水系,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五条河流汇合于天津才称为海河。历史上海河的洪涝灾害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海河上游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暴雨区域,往往五条支流同时涨水,由于海河下泄泥沙阻塞,入海通道不畅,经常河水陡涨而泛滥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海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主要手段是开辟多条入海洪道,在洪水来临时分流入海。但从太行山流下来的不仅有洪水,还有大量的泥沙,结果造成入海洪道的淤积,当地百姓不得不每年挖河,甚至提出“愚公移山,治理海河”的口号。其实,海河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华北平原的“排”,而在于太行山区的“蓄”。也就是说,在太行山采取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来涵养水土,如植树种草、修筑梯田,下大气力控制泥沙下泄,实现青山常绿、碧水长流,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海河流域的洪水。(www.xing528.com)
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当了34年的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决心向大山“还账”。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传诵。
据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