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观到客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人类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新观念的确立,往往是对传统观念的更新、批判和否定。过去认为是合理的东西,在新形势下可能会变得不合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过程,由不和谐到和谐,由急功近利到长远发展,其经营观念、运作方式、实施行为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落后的批判。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地理教育理念的改革。地理教学既要讲“地”,更要讲“理”,重要地理事物的来龙去脉应设法交代清楚。教学过程应紧扣人地关系协调,讲清人地互动机制,讲清尊重自然规律或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什么,可就一些问题深入探究。例如,20世纪50~70年代,人们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当前为了保护湿地环境,又要把“北大仓”的低洼之处恢复为“北大荒”。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先的洞庭湖拥有浩瀚的水面,后来由于围湖造田,湖面不断萎缩。现阶段国家大举退田还湖和生态移民,又使得洞庭湖的面积逐渐变大。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继“草坪热”之后,又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发展到搬运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无疑是正确的,但移植大树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有幸成活的大树还要半死不活地“挣扎”多年才能“缓过劲来”。有些城市为了保证成活率,要求苗木供应商做到死一棵树就补一棵树。一棵成活大树的背后要有几棵死树“陪伴”,这种资源浪费是难以用金钱来弥补的。大量移植大树对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www.xing528.com)
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任何人无权随意买卖,买卖古树是一种破坏历史文物的违法行为。一棵大树要十几年甚至几百年才能长成,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城市的小树茁壮地长大。
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分析:第一,“大树移植风”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样做是否值得?第二,分析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什么影响?第三,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