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课程内涵以提升创新能力

挖掘课程内涵以提升创新能力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造教育课挖掘课程内涵,开设创造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创造教育,开发潜在智力,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创造教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致力于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教学原则包括以下两点。我国创新教育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及设置活动课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对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挖掘课程内涵以提升创新能力

(一)创造教育

挖掘课程内涵,开设创造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创造教育,开发潜在智力,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时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创造思维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基本思维方法。如果在这个阶段能以创新教育的课程进行教学和训练,必然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快速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托拉斯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检验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21项指标,包括有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有新发现时精神异常振奋、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等。这些指标有的人从小就有,这就需要保护和开发;有的人一开始就要加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培养。有了创造教育教材以及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的认真教学和积极引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所谓创造教育课,是指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利用课内时间,营造激励创新精神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的创新目标,在样板启示和积极的学与教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专门训练某种特长的课型。创造教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致力于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教学原则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知情合一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关事物的属性,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使用类比法分析和推敲事理,并着重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冒险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时帮助他们排除思维消极定式、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碍

第二,坚持传授知识、培育技能、训练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行为目标引导到正确、科学的方向上来,力求把课堂教学激发的群体创造力汇集到所要解决的主要目标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教育的高素质。

(二)活动课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开设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中,不少学校已经把活动课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之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活动课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活动,师生共同探讨、互为主体的活动,既能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又能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在课堂内,可着重突出学生的亲自实践、发现和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引导学生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天体引潮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甚至对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也进行分析。

在课堂以外,可着重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发挥课外活动具有的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还能开始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开始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宽视野、启迪思维,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www.xing528.com)

开设创造教育课或活动课,其成功之处在于真正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氛围,并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活动或活动课从形式上讲大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统一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把班、团、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活动形式加以通盘考虑,使之目的明确、责任落实,并且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估、有褒贬。例如,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举办科技节、艺术节活动;评选优秀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能手;举办科技信息演讲会、故事会;组织群体的参观游览活动。只要学校能认真组织并科学指导,就一定能收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效果。二是自选活动,指兴趣活动或艺术活动。在实施创新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组织作物栽培、标本制作、小发明、小制作等各种类型的活动小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课外活动及活动课全面开展起来的时候,学校各科任课教师就要高瞻远瞩,纵观全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达到全优效果。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把丰富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着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把培养出类拔萃的创新尖子和提高全体学生创新素质结合起来。

第三,把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为了拓宽视野,提供更丰富广阔的实习实验领域和条件,亦可将以校内活动为主的科技活动、调查活动、学技能活动转向校外,与家长和社会配合举办。

我国创新教育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及设置活动课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对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敢于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21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