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漫画,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笔者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要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www.xing528.com)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如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带领学生去观察学校附近新开公路的地层结构;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如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因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探究问题、提高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选择好启发点,正确的做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笔者常用问题启发学生,如“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的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于是笔者提出一些小问题,如“煤由什么演变而来?”“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位于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