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课堂调控策略:打造和谐教学环境

智能课堂调控策略:打造和谐教学环境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机智和素养以及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这样,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教师就可以凭足够的教育机智,冷静镇定地进入“应激”状态,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智能课堂调控策略:打造和谐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痛不已。例如,静静的课堂上一学生突然怪叫;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一学生做鬼脸引起全班哄笑;突然一只蜜蜂蝴蝶飞进教室。这些偶发的事件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课堂内的混乱,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机智和素养以及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当然,从根本上讲,这些能力和教育机智、素养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勤于积累,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教师就可以凭足够的教育机智,冷静镇定地进入“应激”状态,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一)暗示法

暗示是利用一些非语言性的动作、表情、行为手段等向别人传递某种信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对学生在课堂内交头接耳或微小动作等违纪行为,教师宜采用暗示教育,即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暗示,促使其在思想上自我认识、自我谴责,从而实现自觉改过。教师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窗户,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情感,这是课堂管理的一个妙招。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暗示、警告、提示和制止,也可以表达期待、欣赏、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意图,让学生领会并修正自己的行为。通常看到的情景是班上纪律乱了,有的教师听之任之、视若无睹、充耳不闻,这当然不好;有的教师则是勃然大怒,狠敲桌子,吆喝声比学生还大,这也不见得正确有效。显然,教师的威严不是靠大声吆喝建立的。恰恰相反,“最好的纪律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舒服的纪律”,教师应学会使用温和的“命令”,如声调高低缓急的变化、眼神的凝视、表情的变化。例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学生讲悄悄话、开小差,但课讲到一半,不好停下来,学生的行为又不能不管。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目视法,一面讲课一面用眼睛盯着这个学生,直到这个学生发现有双眼睛盯着他,把注意集中到课堂上为止。

目视法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上课的铃声响了,可我的小说正看在兴头上。管他呢,悄悄地看就行了,我边看小说边故意抬头望着教师听课。一抬头,教师正专注地看着我,微笑着轻轻摆了摆头。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赶紧把小说塞进书桌里专心地听课了。教师没有批评我,可她那饱含深意的眼神更使我惭愧。”暗示教育不仅不会因训斥学生而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还会有效地及时终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全班学生也会起到“隐蔽性”的强化教育作用,还会为继续教育铺垫情感基础,教师更会赢得学生的崇敬和爱戴。

但是,当眼神暗示无效时,教师就需要变“温和的命令”为“温柔的征服”,即行为暗示(动作暗示)。适当的姿势动作比语言更省时间,也更能避免气氛呆板,增加讲课的力度,增强感染力。例如,有的学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认为距离教师比较远,就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教师可以边讲课边走近他,这时他肯定会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被教师发现,从而马上重新投入课堂。因为是悄无声息地纠正,学生心理上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还可用手或书本轻敲课桌,或者轻轻地摸摸违纪学生的头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暗示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上无声的语言有时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效果。它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让学生立即明白教师的意图,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往,在调控某些学生的注意时也不会干扰其他的学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程,还会对课堂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

(二)停顿法

上课时如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注意听课,这时再讲下去也只是事倍功半,教者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自顾自地讲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停下来,一言不发,不听课的学生突然感到课堂有些异样,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身上,教师可借机会对学生讲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从而顺利上课。如果讲授正在进行时,对轻微的违纪,一般不宜出声批评或训斥,否则会造成“一人得病,全体吃药”的结果,会偏离教学主题,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遭受斥责的学生身上。同时被斥责的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进而出现心理压抑而惴惴不安,无法继续静心听课。脾气倔强的学生还可能故意与教师唱反调,在更大范围内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甚至损及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或威信,降低教师的教育效能。我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由教学不民主、气氛压抑而引起智力下降的为60%~80%。因此,教师不妨把问题暂时搁置,留待课后解决。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就犹如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可以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但停顿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www.xing528.com)

(三)强化或淡化法

课堂的信息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既有有效信息的存在,也有无效信息的发生。因此,教师的课堂调控应该是将有效信息增强、放大,让无效信息慢慢被同化的调控过程。例如,当学生们在课堂上争论不休且有些学生显得不耐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学生“能听别人发言,不仅是会学习的表现,更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对随后学生的发言给予鼓掌表扬(强化),对随便乱发言的不予理睬(淡化),这样的强化和淡化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以及时调控。

(四)适时点拨法

课堂气氛有时会达到“沸腾”状态,或为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或有个别学生“跑题”。这时教师就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的基调,使用适当的点拨艺术,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保持思维的紧张度和严密性,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例如,一次上课铃响过后,笔者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还有不少学生大声吵闹。笔者正要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是讲环境保护,于是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学生们默不作声,面面相觑。笔者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乱糟糟的教室就成了笔者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变声

部分学生走神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时,是在埋着头的,根本不能发现教师的目光。教师这时就应采用声音控制,即教师通过改变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解中突然提高或降低自己讲话的声音,加快或放慢讲解的速度,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从而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来。这就是心理学上无意注意的原理。

此外,提问法、冷却法、变换活动方式法、装糊涂法、心理换位法等也都是机智调控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说,课堂调控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教师的能力首先依据课堂调控而被评价,他们的成功也以课堂调控为基本前提条件。当然,驾驭课堂的方法有很多,也因各人的特点而异。课堂调控所使用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有时可能同时用上几种方法才能奏效。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就一定会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成功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但必须牢记,任何调控对策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师应予学生尊重并始终保持自重。

总之,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掌握课堂调控的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是师生沟通感情、加强信息交流的关键,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深入领会新课程,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教师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将在探索中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