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艺术,在常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教学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因素(认知、情感等)和客观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课堂就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由于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若在课堂教学中能精心创设地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那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失为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
例如,在讲“经纬网”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茫茫的大海中,有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控制,船长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出事的详细地点,邻近的船只和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的位置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可抓住时机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设问启迪,增进兴趣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通过有效设问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经纬线方向”时,设问:“一个人沿某纬线一直向东走能否回到原地?若沿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在讲“地球的运动”时,设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假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垂直,会不会有四季更替现象?”在讲到“中国地形”时,当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后,可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对我国的气候、河流又将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就是学习的最佳时候。通过教师的设问启迪,学生能积极进行思维,点燃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的精神之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www.xing528.com)
(三)动手参与,发展兴趣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显。如果教学只凭教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难以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动手参与,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例如,教师可结合书中活动题,让学生动手收集资料来制作PPT、手抄报或写小论文;用小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山地模型;课堂教学中的描图、填图。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发展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补充,延伸兴趣
在学生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很好的地理素材,如社会新闻热点、乡土案例、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结合教学内容将它们充实到教材中去,一方面会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新意,使学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来感触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生活中。
例如,利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来复习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布;利用我国人民币中的部分民族图案让学生根据服饰猜测民族;在学习“中国的季风气候”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广西冬、夏两季各吹什么方向的风,从而引出季风气候的概念,然后再根据亲身体验说出季风气候的特征。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和相关新闻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既可以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