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问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过度增长会使有限的生态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粮食、能源、淡水的相对短缺,矿产资源的逐渐匮乏,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继续下降。地球难以负担如此多的人口生存,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人口数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状况,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分布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的极大压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减少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也是实现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的关键。
(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最基本的来源。经济建设离不开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开发利用、保护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但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费量日益加大,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若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便会受到限制。同样,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就无从谈及资源的保护。为了使资源既能不断地满足当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造成破坏,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资源教育,使学生掌握资源保护的有关政策和法令,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有限资源的道理。例如,在讲水资源时,从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利用状况出发,告诉学生目前水资源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问题不容忽视,利用课堂的实践渠道使地理知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资源意识,即“从自身做起,珍惜和保护每一滴水,使水资源得以不断循环、更新,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三)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具有相互依赖性,如果没有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人类社会就建立不起来,人类就不能生存下去,更无法发展,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整个生态体系的平衡和健全。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清楚地懂得生态系统中的一切都是相连通的,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我国唐代经济繁荣的丝绸之路,今已变成了不毛之地;先秦时期植被茂密的黄土高原,竟到了“居无尺缘,人无烟灶”的地步。这些都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而且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从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问题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是密切相关的,生态安全也是跨越国界的,一国的生态灾难有可能危及邻国的生态安全,如国际性河流、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破坏、海水污染。另外,对环境的破坏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这种后果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上、经济上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便如此,也很难恢复到原貌。例如,日本的霞浦湖与我国的滇池面积相仿,日本治理该湖的污染历时27年,投入相当于1300亿人民币,水体才恢复到相当于中国的四类水体。学生知道这一点,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共同生活的必要性,并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www.xing528.com)
(四)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包括一些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人口、自然、环境、经济,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因一个要素的发展而影响其他要素的发展,就不能认为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工业的发展影响了环境质量或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都不能认为是可持续发展。只有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称之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抓起。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准,同时维系和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借助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讲地球上的大气时不但要讲清楚气候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要强调气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是若不尊重客观规律,对气候资源不合理利用,就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影响气候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有着积极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把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是满足人与人、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协调性的发展,是要求控制人口规模,使人类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发展,是要求全球决策和行动整体协调、共同合作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国情、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让学生在未来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能够既考虑局部利益,又具备全球意识,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