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探讨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学校和社会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使“教”“学”“用”三者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一批评切中要害,我国历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

探讨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教学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地理教学思想更新、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地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国际背景、现代社会对公民地理科学素养的要求、我国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认真考察我国的地理教育,不难发现我国地理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难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的难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较之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依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最终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并不高,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量时间都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将注意集中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中学地理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或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却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地理是一门包罗大量知识点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呈现出来,需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而就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课堂教学的起伏性降低,影响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同时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会遇到思维障碍。因此,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及时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开展。

(四)对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

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在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就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地理课,中考也不考地理,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地理教师,地理课由其他非专业教师负责,地理课形如虚设,这给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迫于高考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使“教”“学”“用”三者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在很多学生眼里,地理是一门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有效掌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将时间主要应用于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社会发展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危机,很多生态问题都需要通过地理知识的应用才能加以解决。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任,只有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

(五)教材设置不合理,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

初高中地理教材和教学缺乏衔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质和量的脱节,为地理学习者造成人为和潜在的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由于各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初高中地理学习只以几本教科书为主,主要侧重于地理知识的识记,故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进行了几次卓有成效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确定了以“人类、资源、环境”为线索加以选择与编排的原则;新的高中地理确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编选的指导思想。这些改革举措使地理课程教材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在许多方面与地理素质的要求还不适应。

1.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缺乏研究的积累和地理学家的参与

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在总结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每一次课程教材改革几乎都是匆匆推出,缺乏研究的积累,缺乏理论的武装,缺乏实践的验证,缺乏必要的评估。因此,可说是游击式经验型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能引起真正的课程变革的。”这一批评切中要害,我国历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在地理课程结构上就没有很深入地研究分析地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比率;对地理活动课的内容、目标、活动形式也大多停留在经验性的层次上;在学科、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三者关系的处理上,因缺乏研究和理论武装,地理课程仍有较强的“学科本位”倾向。(www.xing528.com)

从国际背景看,课程计划的制订主体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同时吸收心理学家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如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英国《国家地理课程》都是如此,地理学家参与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站在科学事业发展前沿的科学家,是攀登过科学高峰的人,当他们回头俯视走过的崎岖山路时,他们最有权威指出哪里有坎坷,哪里是捷径。那些登上峰巅的探索者,最了解攀登者必须具备的一切。”在地理科学素质内涵的揭示、地理教学目标的设立、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地理教与学规律的论述等方面,应该吸纳地理学家们的真知灼见,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应当融进地理学家们的智慧,而这些在我国的课程教材改革中体现得很不够。

2.地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我国的学校往往较重视地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在开设的地理选修课中,也往往是学术性的选修课,很难见到技术性的选修课。在地理活动课方面,虽然国家教学计划有地理活动课的安排,但除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因缺乏一定的活动空间与时间,缺乏必要的资金与设备投入,而这种课程又与考试无关,就将其束之高阁了。国外近来有课程微型化的趋势,但在我国的地理课程设置中还难寻到其踪迹。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难以按其兴趣、认知水平、未来择业需要等来选择合适的地理课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品质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教育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初中阶段以区域地理为主,高中阶段以系统地理为主。地球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这种课程设置使那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生难以接受必要的地球科学教育,暴露了我国地理课程设置的缺陷。进行一定的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情感,增进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球上自然事物现象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法。

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有的国家单独设置“地球科学”课程,有的国家在普通科学教育课程中安排地球科学的内容。而我国中小学除了地理学科与小学自然课外,其他学科很少编排地球科学教育的内容,因而地理课是进行地球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初中阶段学生缺乏较系统的地球科学教育,这对他们科学素质的形成、人格的塑造都是一种缺憾。

4.地理课程的“学科本位”倾向仍较明显

学科本位型课程强调知识体系,以逻辑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这种设计的缺陷在于把“学科”的存在与发展视为重要的,对绝大多数无法迈入学科社群上层的学生弃之不顾;把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分离、肢解了,而且这些内容对学生不很实用。它脱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它面面俱到,但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过去的经验未予足够的注意。

5.地理教学内容迁移价值不大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和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罗列了大量地理事物分布的事实,过多地阐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地理现象。这些内容原理性不强,适用性较差。经验证明,即使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记忆这类教学内容,授业过程结束后,学生也会很快遗忘。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印度农作物的分布、英国新旧工业部门的分布;高中地理教材中煤炭石油水电站的分布。因教材篇幅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这类内容过多地充斥于教材中,必然会削减诸如地理概念、地理观点、地理原理等适应性较强、迁移价值较大的内容的教学。

6.课程内容忽视实际应用,偏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

虽然地理课程设计也把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性作为一项选材原则,但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往往仅能起到诠释某些地理学术思想的作用。教材叙述成人化、论文化,可读性较差,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中表现尤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