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范唱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是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声情并茂的专业范唱能够感染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唱好、唱准歌曲奠定基础。范唱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基本功,范唱前应该对作品的相关背景、思想感情、音乐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揣摩,把握了歌曲的情感,歌唱才能以情动人。很多学生是通过对教师歌唱声音的模仿来学习唱歌的,如果教师范唱的效果欠佳,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学习歌唱的兴趣。
(二)歌曲情感的体验
歌唱是情感表达的高级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情感的传递,使学生的歌唱是真正发自心底的情感表达。歌词是决定歌曲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作者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细细品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对于唱好一首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学唱歌曲时可让学生轻声朗读歌词,体会小宝宝在摇篮里甜甜入睡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母亲哄孩子入睡时的温馨场景。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歌词的讲解,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加以介绍,深入挖掘歌曲情感因素,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歌词,从而唱出歌曲的情感。如在指导学生演唱聂耳的《卖报歌》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音乐家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写下了这首《卖报歌》。让学生了解报童生活的艰难,进而产生同情,为接下来歌唱做好情感的铺垫。
(三)关注歌曲的音乐要素(www.xing528.com)
歌曲的旋律是音乐形象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歌曲旋律中的音乐要素。旋律进行中,往往会有节奏上的松和紧、速度上的快和慢、力度上的强和弱的对比,教学时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歌曲中这些音乐要素,并引导学生表现出来,那么歌曲的艺术形象也就更鲜明突出,学生唱起来就会陶醉其中,更富有韵味。如《小鸟,小鸟》,这是一首二段体结构的歌曲,两个乐段中节奏和旋律对比的因素较多。在节奏上,第一乐段运用了较多八分休止符,紧凑而欢快,表现小鸟在树林、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时而跳跃、时而飞翔的美好情景;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富于动感,表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快乐情景。第一乐段旋律欢快跳跃,在中低音区以“级进”为主;第二乐段旋律活泼流畅,一开始出现了六度的大跳,情绪上扬,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指导学生演唱第一乐段时,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唱,声音轻巧、跳跃,注意唱好休止符,力度稍弱,表现小鸟在树林、在田野轻快跳跃的形象。第二乐段则用流畅圆润、富于激情的声音表现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力度稍强,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加以表现。我国地域辽阔,民歌的种类和特点极其丰富,它们随着地区性而逐渐出现差异,地区相隔越远,民歌的风格音调差距越大。江南小曲表现出来的是柔美、婉转的江南风格,黄土高原的民歌高亢激越、荡气回肠。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更为突出,藏族民歌曲调悠扬,风格纯朴自然,在演唱时声音基本不加修饰;新疆民歌节奏动感十足,情绪欢快热烈,在演唱时声音要明亮轻巧;西南各民族的民歌旋律清新优美,演唱时声音自然、大方。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应抓住不同歌曲的风格,准确地表现出其特点和风格。
(五)做到咬字吐字准确
歌曲的演唱,要求字正腔圆,即唱腔要随字的变换而变化,以准确、清晰的咬字引导唱腔运行,行腔和咬字要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咬字力度的强弱要视歌曲的内容、风格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演唱情感细腻柔和、节奏舒缓委婉的歌曲时,字头发音部位的弹性和力度要稍弱一些。演唱情感激烈豪放、节奏较快、雄壮的歌曲时,字头发音部位的弹性要相应加强。在表现欢快歌曲时,要把拼音规律融入其中,如声母和韵母两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互相拼合,在这样咬字吐字的基础上,才能把密集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不管咬字力度强弱怎样变化,要坚持字字咬准,把每个字的各个音素都交代清楚,才能使人听清歌词,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从而提高歌曲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