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价值:培养创新思维与技艺性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价值:培养创新思维与技艺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在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方面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综合,能够发掘受教者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二)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1.技艺性技艺性可以说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共性之一。所以,音乐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实践过程来体现其技艺性,这一点与自然、人文学科相比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价值:培养创新思维与技艺性

(一)音乐教育的人本性质

1.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

首先,音乐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尽情地联想和思考,不同层次的感情在瞬间或长期内都可以产生。人们往往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听觉器官得到音响的效果,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获得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对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同时,音乐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使欣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带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其所表现的内容能够与环境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使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自己的切身思考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音乐扎根于现实生活,充分表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升华和提炼。音乐审美联想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使欣赏者充分代入音乐作品之中,充分体验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切身感受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益。之所以说音乐教育是以最富于情感的艺术来丰富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是因为音乐艺术所包含的内容不计其数,包罗万象,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拥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获得共情,培养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

2.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音乐能够强烈快速地触及聆听者的心灵,因为音乐和人的心理、感情活动在形态上都具有运动的、有节奏的、不可见的、稍纵即逝的特点。黑格尔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在其他艺术中还有这种对峙)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精神有一定的调剂作用,心情愉快的人一般内心会比较平静,情绪也相对稳定。音乐使人得到了愉悦和美的享受,积极的情绪就会表现出来,焕发出神采。在音乐美的长期感染和熏陶下,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滋养,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宁静、更加完美、更加和谐,从而得以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

3.音乐教育能激发人的创造才能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史归根到底离不开创造,创造是永恒的,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史的始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人的研究在当代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化的时期。创新开拓型的人才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生产过程中日益成为社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艺术的要旨就是其创造性,只有具备创造性的艺术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艺术个性和精神的充分延伸和表达。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能够赋予我们寻常之物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从思维雏形到艺术呈现,集合了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创造性能力不仅体现在意识方面,更体现在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

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在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方面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使人变得更具有形象力和创造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综合,能够发掘受教者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以,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受教者创造力的巨大潜能。

(二)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

1.技艺性

技艺性可以说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共性之一。艺术教育必须开展必要的技能技巧培训,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其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更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阶段而止步不前。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都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了必要的技术训练,音乐教育所肩负的美育任务就很难完成。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就包含声乐器乐表演技巧、识谱能力、音乐听觉能力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至于音乐欣赏音乐创作,也同样是要在具备“音乐耳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而“音乐耳朵”的培养必须以各种形式的听觉训练为前提、以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基础。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音乐教育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任何技术手段都是为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服务的。脱离美感表现的技术训练只是缺乏审美意义的纯技术操作,这种纯技术训练不符合音乐的特殊规律,是无法实现美育任务的。音乐教育中所进行的技术训练不但是一种“艺术性的技术”,也是一种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这种艺术技能的属性,在完善音乐品格的同时,又可以实现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的技艺性必须依赖于音乐实践的环节才能体现和完成,如果离开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教育的技艺性便无法实现了,美育任务自然也无法完成。所以,音乐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实践过程来体现其技艺性,这一点与自然、文学科相比显得尤为重要。

2.情感性

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不同,音乐既是精神层面的表现,同时也是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在艺术教育中情感活动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判断音乐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因此,情感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升华,是富于抒情的艺术,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的途径才得以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力量。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www.xing528.com)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在情感上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是因为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相较于艺术教育中的此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音乐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情感,那些忽视情感,不符合音乐的审美特点的教育教学很难取得成功,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与交流,音乐教育以情动人的规律应该贯穿整个音乐教学的始末。

3.愉悦性

音乐的愉悦性是音乐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因音乐引起的一种主观精神上的喜悦。音乐艺术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审美愉悦的效应,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趣味判断,这一复杂综合的心理过程在艺术教育中体现出来,就产生了“寓教于乐”的共性规律。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美感享受,愉悦性在音乐教育中是构成审美的一种本质力量。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的教法和选材非常重要,优美的旋律能够带给学生愉悦感,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能够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音乐教学的选材和教法缺乏美感,学生感觉不好听和听不懂,这样的音乐教学很难带给学生愉悦感,其教学效果也是不会理想的。

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官能的纯生理快感的初级阶段,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把音乐的愉悦性向更高层次升华。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自由,感受和领悟更高层次的音乐内涵。

4.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内容,所以,艺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根本的。

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教育的形象特征,是出于对音乐教育本体规律的认识和体现,并不仅仅是对音乐美学“形象论”的认同和肯定。

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只不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是诉之流动音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艺术形象,虽然是非视觉性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仍然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由于音乐教育中体现形象性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所以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多数教材都借助了文学(歌词)和标题而使音乐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化、确定化,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的客观依据之一。音乐教育的形象性特征,还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儿童、少年阶段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开始的,具体的形象易于感知,是他们步入音乐殿堂的入门钥匙。这种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势必要求在音乐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寻求听觉、视觉甚至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中介,然后通过通感、联觉和表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音乐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联系密不可分,因为音乐主要是通过表达感情来体现的,抒情手法是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最主要的手法。

(三)音乐教育的个性化

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音乐教育的个性化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的追求。人本教育中的个性指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音乐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有利于自我意识表现的各种成分。音乐创作、欣赏等理论课和表演技能课均可通过教学内容使教学双方得到主体意兴的充分表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应该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人格的提升。在个性化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个性拘囿,升华到更加广袤深邃的“大我”之中。

(四)音乐教育的艺术化

音乐教育的艺术化包括两个方面,即艺术修养和音乐知识技能。近年来,很多人开始用“艺成而上,技成而下”的观念来审视音乐教育。这里的“艺”指的是全面的艺术知识和修养,“技”主要指音乐的表演技能。意思是将艺术修养放在第一位,音乐知识技能放在第二位。“艺”是音乐全面发展的标尺,是音乐综合能力和艺术综合素质的体现。音乐教育的艺术化的实现需要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艺术实践中不断积累,对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各种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经验。音乐技能作为音乐表现的基础和手段,是通过无数次重复、总结、规范而形成的科学化系统,在音乐教育中往往特指作曲和表演技能课程的“双基训练”。

完美的音乐实践是音乐富有魅力的表现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需要有序的音响控制、动静对比的旋律、变化有致的节奏、逻辑严密的结构、丰富多样的和声等专业技巧,更需要从艺术的高度主动去创造音乐美,表现和再现人的情感理想,使音乐更具激情和感染力,更富有精神内蕴和形象力,包含更广阔的艺术享受空间。完美的音乐形式、感人肺腑的美妙旋律、动听悦耳音响的形成,都是音乐技巧与艺术修养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的结果。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娴熟的音乐技巧,只有“化技为艺”“化技为情”,使技巧转化为有生命、有意味的情感状态,从而将情感和想象、联想融汇成勃勃生机的音乐形象,音乐教育才能上升到艺术化的高度。对音乐形象塑造得越鲜明、越生动,音乐形式创造得越丰富,就越能显现艺术的上乘境界。要实现从音乐技术教育向艺术教育的转型,首先应该克服“技术至上”的艺匠思想,澄清和扭转音乐教育从技术基本功开始的观念。始终把启发音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处于音乐潜力的不断探求和发掘之中,丰富音乐想象力,不断增强音乐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学习氛围。必须控制逐步扩张和无限升级的,急功近利地刺激音乐技术教育的竞技和考级行为,突破纯技术训练的尖子培养模式,扭转目前“重技轻艺”的反艺术的匠化观念,使音乐教育改革实现柳暗花明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