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营销:国家级、城市级与房地产级别的营销策略与发展

空间营销:国家级、城市级与房地产级别的营销策略与发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营销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或区域性的空间营销;第二个层次是城市营销;第三个层次是房地产营销。一般说来,这样的空间营销和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紧密关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空间管理活动围绕着城市营销活动这个中心。

空间营销:国家级、城市级与房地产级别的营销策略与发展

经过占地、功能区分、建筑、空间符号的艺术化装饰之后,空间商品已经生产就绪,只等各种营销手段把它推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供人们有选择地消费。空间商品化的进程使得空间进入一个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跟某种品牌的商品一样展开营销活动。空间营销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或区域性的空间营销;第二个层次是城市营销;第三个层次是房地产营销。

1.国家或区域性的空间营销

国家或区域性的空间营销是最高层次的空间营销(当然一旦人类的空间生产能力极大提升之后,以大众化的太空旅游为目标的空间营销活动也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的),把整个国家或区域进行核心价值定位和包装之后生产出新的附加值——国家品牌或区域品牌。一般说来,这样的空间营销和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紧密关联。这个层次的空间营销对于一些国家或区域——比如以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家或区域、以投资者为目标消费者的国家或区域——来说特别重要。在CNN电视节目上可以概览这个层次的空间营销。

2.城市营销

城市营销是以塑造城市形象为手段,以促进空间消费为根本目标的空间营销活动。城市的形象特别重要,城市形象的力量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个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是公众对一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感知、看法与评价的总和。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让城市增值:对内可以使市民增加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素质,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从而使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城市营销一般融合商业文化两方面的特质,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美的城市景观为基础,以大众媒体为基本技术手段,塑造城市符号,在全球空间生产层次上激烈竞争,迎接发展挑战,赢取发展机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空间管理活动围绕着城市营销活动这个中心。在CCTV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国内众多城市展开的营销竞争。

3.房地产营销

房地产营销主要集中在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空间产品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对自己的空间产品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休闲、国际、品位、健康、文化、风景、区位,各有特色;大众媒体网络、房地产博览会、房地产展销会、人际公关,手段百出。在房地产营销过程中强调空间产品的生态化、文化化、社会化、美学化、艺术化是其五大特征。房地产营销中强调的生态化就是努力使得空间产品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把房地产商品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顺应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成为自然界诗意的栖居者。房地产营销中强调的文化化不是从实体角度,而是从文化,从实体背后渗透的精神底蕴来营造特定的精神含义和文化寓意,渲染特定的气氛,如历史文化感、民族文化感、积极向上的精神。房地产营销中强调的社会化是指以社会身份或地位、声望、宗教、民族、国籍等为共同标志进行的空间区隔或空间分异,强调本空间产品是某一类具有相同社会标志人士共同的家园。房地产营销中强调的美学化主要是指突出建筑设计的风格,如少即是多、纯净形式、以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的斯密风格;如强烈表现建筑个性的象征主义;如强调高科技、新表现主义倾向的晚期现代主义。房地产营销中强调的艺术化是指用声、光、电等各种景观艺术手段塑造空间符号。站在空间资本的立场上,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营销中的这些特征都是在“诱惑”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掉进消费“陷阱”中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4]参见亨利·列菲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转引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5]参见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6]参见亨利·列菲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转引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7]这里参考了《城市土地经济学》中关于土地自然属性的论述。王霞、尤建新编著:《城市土地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8]引者注:这里的方法是指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www.xing528.com)

[10]王霞、尤建新:《城市土地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1]参见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13]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17]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18]参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19]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9页。

[20]参见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1]参见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湾明文书局1998年版。

[22]参见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3]魏向东、宋言奇:《城市景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24]参见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