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货币、空间拜物教:一种理解视角

商品、货币、空间拜物教:一种理解视角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品拜物教的出现表明社会生产力超越了以往的低级发展阶段,人们超越了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狭隘关系。其次,商品拜物教把人们从“人的依赖”社会引入“物的依赖”社会。商品生产直接导致人格物化,商品拜物教又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者人格的物化。因此,商品拜物教具有其历史必然性。[3]不仅商品具有神奇的拜物教属性,而且其发展形态——货币、资本也表现出更强的拜物教属性。货币拜物教、资本拜

商品、货币、空间拜物教:一种理解视角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类生产能力的张扬正把自然空间彻底转化为社会空间,生产出各种空间产品,并将之挤入交换行列,成为一种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说,“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空间由此同样带有了谜一般的拜物教性质,我们把空间商品这种神秘属性称为“空间拜物教”。对空间拜物教的分析必须从简单的商品生产开始,从商品拜物教开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商品是财富元素的基本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表象和本质存在裂隙,原因是在表象上商品很简单很平凡,可是在本质上却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生产只是表象,在使用价值上表象与本质没有发生断裂,但在交换价值上表象和本质发生了断裂,这是由于商品不单具有其作为物体所直接拥有的力量,而且还具有人类活动赋予商品的具有社会性的力量,后者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旦人们看不到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这种矛盾,认识不到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劳动关系体系下的产物,人们便会崇拜商品,把商品物化。由此可见,物化并不是人头脑所产生出来的,而是人们用一种错误的方式看待物体时所产生的。商品拜物教就是人们似乎觉得价值是内在于商品本身的,其实价值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商品的物化,就是把一个社会的过程自然化,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了。外界的事物表象上看来似乎有其内在的价值,但本质上价值却是由人类所创造的。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产品一旦跨入交换的行列,一旦成为商品,它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后所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根源于其形式本身:“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

市场机制主导的社会里生产的社会属性与其表现方式发生断裂与矛盾,也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属性没法在生产本身中显现,而只能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烙有分工印记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劳动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但是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对应的社会形式能够表达这种社会属性;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各个孤立的生产单位在市场机制下只有依靠商品这个特殊的形式相互连接。因此,以往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转而以商品这种特殊的物的依赖为特征。人们在生产领域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这样,在商品世界中人手的产物如同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产物那样赋有生命,彼此发生关系,并且与人发生关系,但是独立存在,还控制着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命运。这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和秘密。

商品拜物教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首先,商品拜物教是人们用从后思索的方式在人类生活形式中获得的客观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与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商品拜物教的出现表明社会生产力超越了以往的低级发展阶段,人们超越了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狭隘关系。人们在破除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的神秘性的同时又蒙上了商品拜物教的面纱。这就是说,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的表现从神圣的宗教反映走向世俗信仰的反映。这种转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通过这一转化,使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成为可能,使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走向消失成为可能。这是商品生产逐步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在人们思维领域的现实展现,这表征着历史的巨大进步。进一步,人类经过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后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商品拜物教就是这种物质基础或物质生存条件的自然产物。

其次,商品拜物教把人们从“人的依赖”社会引入“物的依赖”社会。商品生产直接导致人格物化,商品拜物教又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者人格的物化。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结合,并且只有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的社会性离开人而独立。人与人之间的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商品经济阶段的人类生产力使人们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但是,这种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们的独立性必须依赖于物,每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占有的物越多,社会权力就越大,人的独立性就越强。正是通过商品拜物教这种形式人类引导着各种生产资料的配置,永恒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历史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机制中从人的依赖社会步入物的依赖社会。因此,商品拜物教具有其历史必然性。(www.xing528.com)

但是我们必须依然站在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坚定地指出商品拜物教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实践场不断递嬗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它仅仅是社会过程集合体中的一个短暂的组成部分。交往理性既有肯定的向度,又有否定的向度。在肯定商品拜物教的合理性之同时也必须否定其不合理的方面。我们看到:商品拜物教把商品中原本是社会的属性自然化了,弄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了;商品拜物教把特定的社会关系当成是永恒的自然现象。这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构筑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历史合理性。我们必须用交往实践观拨开商品拜物教在商品经济社会抛洒的重重意识形态迷雾,让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决定的各种需要来有意识地、理性地分配社会劳动,安排劳动的形式,而不是相反: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被动无力受压制是永无休止的、无情的命运,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历史状态,而经济体系似乎按照自身的规律与意志运动,人力无法控制,人们只能带着宗教般的信仰,认为市场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以有益的方式发挥神奇的作用。

我们还必须再次重申马克思讽刺性地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烦恼》中善良的道勃雷教导巡丁西可尔时所讲的话:“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3]

不仅商品具有神奇的拜物教属性,而且其发展形态——货币、资本也表现出更强的拜物教属性。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商品,即具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地位,金银等货币在交换中代表并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金银等货币采取了一种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表现需要通过货币,即劳动的社会性必须借助货币这种特殊的物的外壳加以表现。这就形成了货币的谜一般的神秘性质。这就是货币的拜物教属性。

作为商品流通最后产物的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货币必定会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转化为资本。从商品拜物教发展而来的货币拜物教又发展成为资本拜物教。对于资本的性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说,它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以认识到资本的本质,常常和善良的道勃雷犯同样的错误。资本的内部联系和其运动规律以颠倒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人们产生幻觉,这导致资本拜物教。

无论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是资本拜物教,这些都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客观体现,都是人们的交往实践状态在一定历史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要求,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向高级发展阶段跃迁所做的必要物质准备。

空间拜物教同样也是如此。在工业化大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工具理性的无限张扬把自然空间逐步纳入社会空间,空间成为人们感性实践活动的对象物,成为工业资本增殖运动的一个必要环节,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个要素。空间必须作为交换价值被“生产”出来。于是,空间资源被人们按照各种功能原子化地“分割”开来,并“加工制造”成各种空间产品,空间成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在交换过程中给生产者带来交换价值的商品。根据空间尺度及其使用价值的差异,空间产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住宅、公园、城市景观、酒吧、餐厅、社区商铺等日常生活中小尺度空间产品;第二个层次,如特定城市、旅游区、开发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大尺度空间产品;第三个层次,具有特定政权管理边界的空间如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及其两两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经由不同尺度、不同使用价值的空间产品表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操弄自然空间形态。空间已经成为财富元素的基本形式,它初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与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什么差异,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空间一旦以商品的面貌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空间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劳动对象化地结晶在空间产品中,与此同时,空间生产者的人格物化在空间这种物的外壳之中。空间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空间这种物与其他物之间的或者是空间这种物与货币之间的虚幻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空间的拜物教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