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理论总是问答逻辑。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后辈们面对这个科学的理论创新应该作这样的追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过程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时代焦点——中国的城市化?当年马克思的出场路径理所当然是多元的,可是如果我们用“从后思索”的方式,用马克思所特有的、为后现代哲学所称道的无情的批判眼光来观视我们这个时代,就会发现,当前我们周围感性世界正涌流着中国新一轮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兴城市的嬗变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新的城市化塑造着全新的城市问题谱系。当年马克思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结果的集合体;城市是空间生产的结果形态,城市批判是静态的结果批判,空间生产则是动态的过程批判。因此,空间生产批判比城市批判更加犀利、深刻,更具有穿透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城市批判转换成空间生产批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能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空间生产,马克思能否再一次像巨神普罗米修斯那样从“天堂”给我们盗来解决空间生产问题的光明火种,提供现代空间生产批判可资借鉴的理论武器呢?在我们这个时代要创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不可避免的是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当打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历史文本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正像“幽灵”一样始终保持着通向空间生产这个重大问题域的出场路径。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乌培河谷来信》,以及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都是对资本全球化条件下城市化与生活问题分析的经典之作。正义的城市建筑、生活秩序和美满富足、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当年马克思理论的重要思考内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