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岁片的起源与发展:春节文化下的中国电影产物

贺岁片的起源与发展:春节文化下的中国电影产物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贺岁片起源并流行于香港。春节前后上映的贺岁片是为了中国人的春节假期量身定造的,可以说是中国春节文化的产物。作为春节庆典的贺岁活动以其仪式性、温情性、喜庆性和陌生化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的狂欢。王一川认为,冯式贺岁片的叙事特征体现为团叙仪式、小品式喜剧、平民主人公、京味调侃及其扩展、二元耦合模式、想象的和谐社群以及时尚的泉眼等。

贺岁片的起源与发展:春节文化下的中国电影产物

20世纪80年代,贺岁片起源并流行于香港。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当年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引进的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1997年,冯小刚导演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从此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又多出了一种电影类型。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发了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片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

春节前后上映的贺岁片是为了中国人春节假期量身定造的,可以说是中国春节文化的产物。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古代先民对时间的感受和由此而形成的时间意识。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先民的时间意识主要以农时为依据,“岁”的内涵也与农时有密切联系。在夏朝,人们便把“年”称作“岁”,它与庄稼的收获、先民的祭祀活动以及天文星象的观测有关。甲骨文中的“岁”字本指斧类坎削,为人们收获庄稼的工具。当时农作物一年一熟,收获后,人们便会举行祭祀活动,将自然时间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段落,一年为一岁。中国民俗学者萧放就认为岁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首先它是自然的节律,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它体现了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主要是以时令祭祀出现的。祭礼的目的在于愉神,以求庇佑。随着时代的推移,岁时的原始宗教意识日渐薄弱,世俗性增强。到了汉魏时期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春节。[7](www.xing528.com)

“贺岁”,顾名思义,就是庆贺新年。作为春节庆典的贺岁活动以其仪式性、温情性、喜庆性和陌生化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的狂欢。“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动作片。”而在贺岁喜剧中,冯小刚的一系列作品无疑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代表。王一川认为,冯式贺岁片的叙事特征体现为团叙仪式、小品式喜剧、平民主人公、京味调侃及其扩展、二元耦合模式、想象的和谐社群以及时尚的泉眼等。[8]如《大腕》《手机》《非诚勿扰》《天下无贼》等电影,风格、形式、甚至是演员的配置、语言桥段的设置、文化隐喻和对社会的讥讽等元素和手段大多相同,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改变,但是却依然受到观众的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