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鬼神文化在构成本民族身份与想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鬼”原指“类人之生物”,后演化为“人之亡灵”(不死的灵魂)的原型,鬼神原始意象的原型内蕴逐渐形成并发展。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鬼的界说。《尔雅》中有“鬼之为言归”的记载。《礼记·祭法》有:“大凡生于天地之间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可见鬼神世界所具备的虚幻性和魔幻性,是人类为了克服生命的匮乏的具体方式。
鬼的存在早于宗教,而且鬼的信仰先于神。神是鬼的形象的一种延伸,因为原初的鬼的形象都是恶鬼的形象,而人间的英雄死后才成为神,像皇帝、禹等都是由英雄的人而成为神的。自从殷周出现了神,民间信仰才有了鬼和神两大系统的出现。鬼的形象是五花八门难以描摹的,神的形象因人而来或由鬼而为神,并且他们的神性可以造福于人,故而在人间各种各样的神庙来供奉他们。中国各民族早期的文字记载中的鬼、亡灵的记载以及巫的出现和原始巫文化的发达证明鬼神文化的悠久历史。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虽然中国主流文化避谈鬼神,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鬼神文化却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精神深层模式中。鬼神作为虚幻的想象之物,在原始人的思维想象中真实存在,并构成了一个充满象征隐喻色彩的鬼神的世界,一个具有颠覆意味的怪诞和疯狂的民间想象的世界,并且形成了秩序严谨的鬼神世界的体系。(www.xing528.com)
在中国魔幻电影中,往往采用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缓解现实中的矛盾,相信以鬼神等现实中不存在的力量能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如《捉妖记》中塑造的妖不是神话传说中诸如狐狸精、蜘蛛精等那样由动物而成精,也不像《倩女幽魂》中的小倩那样是美女异化而来,而是与人、动物、植物等共生共存的独特的生物。这其实就是鬼的原始内涵即“类人之生物”。而且《捉妖记》中的妖界本身还是一个具有高低尊卑及职能划分的庞大整饬的谱系:妖王、妖后、地妖、为虎作伥的血妖、竹高与胖莹等忠心耿耿的侍卫妖、葛千户之类为富不仁的妖、信使小妖等。它们甚至有自己的正经八百的妖界语言(片方专门请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语言专家为妖编造的妖话,它是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并混合许多少数语种而设计成的一种新语言)。它们自古以来就与自然万物包括人共存于天地之间,但人为了统治天下,于是向妖宣战,将它们驱逐入深山大泽,从此人和妖划界而治。其后妖偶有越界到人间,皆由捉妖天师处置。然而有一天,老妖王去世,新妖王派凶猛的血妖强悍出击,逼得老妖王的残党余孽不得不披上人皮逃窜人间。这里所描绘的人界与妖界的关系其实隐喻的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据导演许诚毅说,他翻遍《山海经》和《聊斋志异》之后,决定将《聊斋》中的《宅妖》小故事拍成电影,因为它虽然讲妖怪,但有着“万物有灵且美”的主旨,表面是鬼怪,但说到底是情的东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妖等万物平等共存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