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侠片与侠义精神:探讨中国特色电影类型与文化价值

武侠片与侠义精神:探讨中国特色电影类型与文化价值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武侠片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渊源。武侠片中的“侠”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即侠士、侠客;二是指一种精神,即侠义或侠道。如此一来,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的“侠”便成为一群义士,一种人格化的精神实体。武侠片中的主人公形象——侠,往往是集正气与道义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侠义精神。

武侠片与侠义精神:探讨中国特色电影类型与文化价值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武侠片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渊源。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轫至今,一直作为国产类型片的中流砥柱而存在,在规模、产量、参与者以及形态趣味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

武侠片中的“侠”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即侠士、侠客;二是指一种精神,即侠义或侠道。事实上,对于作为人的侠而言,因为其好坏难以断定,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展开过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中,韩非子在《五蠹》中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表达了对侠的反感。但自从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侠为“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而加以褒扬之后,侠的形象便开始出现在了历代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从此,中华文化中的侠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尚武暴力的游民了,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境界——侠义。“义就是‘应该’,也就是理念上及理想上的‘正确’的东西,或‘正义’的东西,即其思想与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如所谓除暴安良、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为民造福、慷慨赴难、仗义疏财者即是。”如此一来,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的“侠”便成为一群义士,一种人格化的精神实体。

武侠片中的主人公形象——侠,往往是集正气与道义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侠义精神。作为侠,除了要拥有高超精绝的武功外,更应该崇德扬善和重信重义。近代的武侠电影中还加入了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比如像黄飞鸿霍元甲、叶问这样的人物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他们的武术大师风范与当时救国的大趋势以及他们的个性高度融合在一起,提供给观众不同程度的心灵安慰和情感释放。(www.xing528.com)

对于武侠电影情节叙事的模式,著名电影评论家陈墨认为主要有九大模式,即行侠模式、复仇模式、争霸模式、夺宝模式、探案模式、比武模式、御侮模式、伏魔模式、造反模式。同时,陈墨还指出,除了上述九种常用的模式外,武侠电影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模式,如偷盗模式、情变模式、黑吃黑模式等。[6]这些模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一部武侠片中往往会以某一模式为主导、其他一种或几种模式为辅,同时模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一系列的模式组合,从而使影片情节不过于僵硬、单一,侠士形象也不会大而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