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利益、现实功利和人性基本欲望成为建构社会关系的主要准则以后,许多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变得虚妄甚至虚伪起来。试图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思潮在这样的时代受到普遍怀疑,王朔等青年作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顽主”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他们既不相信占统治地位的意识体系,也不相信以对抗的形式建构新意义的努力,无聊和荒唐成为他们对当时生存状态最真实的感觉和用以消解所有意义枷锁的最有力的办法。王朔的小说以对昔日政治话语的“误用”与调侃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而由其小说改编的“痞子电影”亦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一场话语革命,主人公谈笑间对习惯、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充满着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对一切神圣的亵渎。王朔对既定的文化秩序、文化观念和权力话语的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影响,对以人文精神自诩和标榜的知识分子给予怀疑与解构,以调侃、冷嘲和戏谑来消解后政治时代的意识形态并自得其乐。如《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影片展示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呈现出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各种心态,对生活中各种病态的人和行为与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调侃,对极“左”意识形态进行反讽,对旧体制的价值观念和意义进行消解,给大众提供宣泄渠道。
王朔电影之所以吸引观众,《顽主》导演米家山的话颇有代表性:“我对王朔作品最欣赏的是一种对传统旧秩序、陈腐道德观的‘逆反心态’和‘反叛意识’”[28]。这种“反叛传统的精神”一方面是指王朔电影的主人公的身份的边缘化,他们都不是传统电影中的“正面人物”,而是些城市“顽主”(或者说“社会渣滓”或“闲杂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职业,以至相当程度地游离于社会的既定体制和规范之外。另一方面王朔电影的对话语言也“大大出格”,那些精彩的人物对话往往是对政治术语和经典格言的调侃和揶揄式转喻。“王朔电影撕去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神圣面纱,把它们降低为插科打诨的材料,给当代无处皈依的心理情结提供了亵渎的满足。”[29](www.xing528.com)
王朔自称自己是“一点儿正经都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但是既定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编码却使他“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他们(知识分子)那无孔不入的优越感,他们控制着全部社会价值系统,以他们的价值为标准,使我们这些粗人挣扎起来非常困难”;“只有把他们打掉了,才有我们的翻身之日”。王朔的这种批判自然引起相当的文化震荡。但客观来说,王朔及其作品的历史意义在于对于传统价值的颠覆,对于文化规范的消解以及游戏人生的姿态,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