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来说,其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哲理上,也体现在历史人物与事件所构成的传奇故事中,民俗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同民族的民情风俗、富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物、方言与民歌以及服饰与烹饪等。在中国类型电影中,运用了很多民族民俗符号来表现民族精神、民族历史,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生存状态等。民俗文化为中国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民俗仪式
在中国西部片中,有众多的民俗仪式的影像化呈现。中国西部片以极富地域民俗特色的中国西北地区为背景,因此当地的民俗文化成为影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西部片中出现的大量民俗仪式,不仅构成了中国观众对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直观认识,又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社会的窥视心理。
在众多的西部民俗仪式中,中国电影人用视觉化影像呈现最多的是婚嫁仪式。如《人生》中,导演用了长达八分钟的画面来细致展示刘巧珍出嫁的场面。从迎亲队伍的乐手到前来看热闹的邻里乡亲,从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到两姐妹在摆满各种婚庆物品的房间中的哭诉,从无奈的高加林的父母到气愤的德顺爷,从喜庆浩荡的送亲队伍到盖着盖头独自默默流泪的巧珍。影片从各个方面呈现出西北地区农村旧式婚礼仪式的同时,也反衬出巧珍心里对现代文化的渴望和无力抗争的苦楚。在《黄土地》中,首尾呼应展现了两场相似的婚礼场面。在开片的婚礼中,本应是喜庆的仪式,参加的人却都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本应是丰盛的菜肴呈上来的却只是摆设的木鱼,就连新郎也是木讷、呆板的。在影片结尾翠巧的婚礼中,导演选用了重复的手法。相同的仪式,相似的调度,表现出的是这片土地上女性亘古不变的命运。虽然翠巧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启发,但在这片愚昧、落后、保守的土地上,她仍然无法冲破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封建传统思维的束缚。如果说《人生》和《黄土地》只是真实完整地记录了现实生活中的婚礼场面,那么在《红高粱》中给新娘子开脸、上头、盖红盖头、敲锣打鼓的婚礼仪式,迎亲路途中捉弄新娘的“颠轿”,婚礼后三天新娘回门等则在导演主观意识的介入下变为电影造型的产物。特别是影片中长达三分多钟的“颠轿”片段,是对现实生活中原有的颠轿仪式进行改造后的奇观化呈现。张艺谋通过轿夫们夸张的颠轿“舞蹈动作”和略带调侃的滑稽唱词给观众营造了一场强烈的视听盛宴,表现出影片狂欢式的人性解放的主题。
由于西北地区气候极度干旱,因此中国西部片中除婚俗之外展现最多的就是祈雨仪式。在《黄土地》的结尾,全村男人赤裸上身,头戴草环,口喊号子,在黄河边不停地叩拜,乞求龙王的保佑。人群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地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在仪式的后半部分,祈雨的人群开始兴奋地奔跑,不明缘由、不知所去的“憨憨”呆呆地站在原地四处张望,在看到给他带来文明的顾大哥后,他找到了方向,逆着人流向顾青跑去。而在《红河谷》中,祭天祈雨的仪式则要野蛮、残忍得多。在影片开头,当地百姓为求雨,将牛、羊和两个身穿红衣的童女作为老天的祭品。随着刀起刀落,牛、羊相继坠入河中,其中一位红衣少女被两位壮汉抬上祭台,在女孩惊慌失措的求救声下收到的却是父亲无声的默认,随后女孩身绑沉石被无情地抛入河中。第二个被抬上祭台的女孩雪儿,在绝望的发下誓言后被及时赶来的哥哥救下。因为破坏祭祀规矩,兄妹俩成为所有人的敌人而被追杀。影片借助这一野蛮、无情的祭祀仪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昏庸、愚钝、冥顽不化,也象征着当地封闭、落后、故步自封的文化,表达了对当地民族本性和民族精神深深的批判和反思。
可以说,中国西部片无一不是展示民俗文化的平台,这种或刻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之的民俗文化展示传达了一种浓厚的中国味。
(二)色彩运用
中国类型电影常常借助浓郁的地域“色彩”来表达主题、传情达意。(www.xing528.com)
如《黄土地》中,“黄土地”这一意象符号象征着特定的文化环境,谕示着人们的一种生存境况,成为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载体。黄土地的贫瘠和古老传统的沉重形成了一个绝佳的文化隐喻。《黄土地》中主要有黄、红、黑三种颜色,三色各有代表,随情节变换与主题表达也改变其含义。黄,代表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的人。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三种色彩有机结合,使影片极富表现力。
《红高粱》中以红色为基调表现太阳、高粱、棉袄、头巾、裤子、绣花鞋、高粱酒、红围脖、窗花、红盖头、红轿子、红肚兜、红布、红绒花、夕阳、红灯笼、鲜血等,利用色彩本身来冲击人的视觉感官。张艺谋自述说:“我自己喜欢红颜色,偏爱红色,可能跟我自己的成长有关,一个西北人受很浓的色彩环境影响,……实际上从国家的民族和传统来看红色是国色,不仅代表今天中国,我觉得从古老传统文化角度讲红色是强烈的,一直延续到中国生活的各个角落乃至方方面面……”。张艺谋通过“中国红”使影片在视觉上充满了东方韵味,展现了民风色彩的精神内核。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成片的黄色菊花在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透露着伤感。而这种伤感在一定程度上是菊花的黄色和具象的菊花的表意体现,因为它们往往被用在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中。而与菊花黄饱和度不同的金黄色则体现了另外的意义。金黄色的宫廷服装、神圣宫殿是对皇权的表达。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皇权是不可挑战、不可撼动、不可置疑的。在影片的结尾,王后、太子元祥、二王子元杰、小王子元成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只有大王还在。在血腥中呈现出的金黄色,更凸显了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皇权不可战胜的思想。
(三)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和民族器乐。它们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表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特点。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于吟诵的“谣”,多为韵文。民歌的地域性在影片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由张静初出演的爱情喜剧《花腰新娘》讲述了一个敢于打破旧俗的花腰彝族新娘凤美,为了加入新郎阿龙带领的女子舞龙队,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误会的故事。影片开头由一段清脆透亮的女声独唱开始,这段彝族长调把观众带入充满彝族风情的叙事情境当中。再如《红高粱》中多次出现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姜文用沙哑不带修饰的粗犷演唱方式,唱得震撼人心,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他对九儿真挚的爱意。在影片最后九儿遇害后,他再次唱起这首民歌,令观众充分感受到他失去爱人后的悲痛欲绝以及他对日本人的愤恨之情。这首陕北民歌在影片中就像情感的催化剂,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除了民歌以外,民族器乐也是民俗文化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民族器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如《十面埋伏》中使用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堪称曲中经典。它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垓下决战的激烈战况。导演张艺谋通过琵琶特有的音效与技巧,向人们展示了片中紧张激烈的打斗场景,牵动观众的心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