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春电影创作:混合多种类型的艺术实现

青春电影创作:混合多种类型的艺术实现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他们的青春电影基本上与喜剧绝缘。但通过对中国青春电影创作的分析来看,其在题材选取、影像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各种不足。此外,电影创作者在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青春电影本身对于受众的价值体现。青年人作为当下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青春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通过电影正确和真实地反映青年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当下青春电影创作的重要课题。

青春电影创作:混合多种类型的艺术实现

青春电影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杂糅于其他类型元素当中,成为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一种类型因素,尤其与喜剧片爱情片紧密结合形成的青春爱情片和青春喜剧片,形成了青春表达的别样风光。

青春爱情片作为青春片和爱情片的融合,其形式和内容都更丰富,商业诉求也更加明显。青春爱情片中纯净、美好的人物形象,轻松浪漫的氛围,时尚靓丽的场景都吸引着青年观众。当代的青春爱情叙事有多种主题,如以失恋为主题的《失恋33天》《非常完美》,以职场爱情为主题的《杜拉拉升职记》《我的美女老板》《小时代》《女人不坏》,以相亲为主题的《命运呼叫转移》《非诚勿扰》,具有游戏化爱情主题的《真心话大冒险》等。这一类青春爱情片以青年群体中的成年人作为主要市场,其中包含了职业、竞争、婚姻等热门的多种青年人关心的问题,同时将当下恋爱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大龄婚嫁社会话题作为影片表现的主要内容。如《杜拉拉升职记》通过杜拉拉进入世界500强公司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职场残酷的竞争法则。而杜拉拉单枪匹马在各种利益与冲突面前,通过自我的能力成功取代了自己上司的位置,充满了青春励志色彩。与杜拉拉升职这一线索相辅相成的是她与王伟的爱情故事。王伟因经历了妻子的背叛而变得玩世不恭,以掩盖自己脆弱的心灵,直到真诚、善良、乐观的杜拉拉出现,王伟才重拾爱情。然后,一如其他的爱情影片,两人也经历了误会、争吵、分手等戏码,并通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走到了一起。这部影片较好地将青春元素和爱情元素相结合,通过时尚化的外观和对青年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射,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而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青春爱情的萌发地,也常常被作为青春爱情片的故事背景。如《青春派》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高三这一段最为艰难的时期,主人公居然在高考前期拍摄毕业照时勇敢地向暗恋了三年的女孩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得知这件事情的居然母亲击碎了居然的爱情梦想,高考随之也失利了。为了心上人,居然开始了“高四”生活,其间展现了友情、爱情、亲情以及师生情,唤起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喜剧片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电影类型,其他的任何一种类型元素都可以与喜剧片融合。而为了大众的需求,喜剧因素又能够融入其他的电影类型之中。为了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与青年群体形成互动,青春电影也试图将青春元素与喜剧元素融合。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影片中浸透着知识分子的意识,沉重而焦虑,而这种焦虑是个体性的、感性的和只属于自我的。所以他们的青春电影基本上与喜剧绝缘。而21世纪以来的更年轻一代导演受到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更热衷于游戏与戏仿,坚持娱乐至上。他们通常政治意识较弱,更注重商业利益,追求感性主义,不注重历史感与深度感,喜欢将底层人的生活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如《疯狂的赛车》《心花怒放》《夏洛特烦恼》等表现小人物命运的青春喜剧片将大众文化融入诙谐的语言当中,道德价值观倾向模糊。

综上所述,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青春影像记忆,它承载着一代代人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和期待。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青春电影持续演绎着道德与欲望、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坚守与诱惑、个体和大众、自我与他者(国家/民族)、青春与成人之间的二元对应。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作品里,它们此消彼长、起伏互动,但为青春立传的诉求却是一致的。[15]

当下,青年人已经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群体,表现他们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的青春片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通过对中国青春电影创作的分析来看,其在题材选取、影像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各种不足。如何在主题深化和类型多样化方面下功夫,如何在满足大众需求和创作主题深刻的青春电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中国青春电影长远发展所必须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此外,电影创作者在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青春电影本身对于受众的价值体现。青年人作为当下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青春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通过电影正确和真实地反映青年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当下青春电影创作的重要课题。

【注释】

[1]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2]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没有受过“文革”的直接影响,但“文革”仍留存于他们的童年记忆中,并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时闪现;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决定了他们对一切旧事物和旧传统保持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他们遭遇过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殿堂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管虎、路学长、何建军、李杨、刘冰鉴、李欣等。

[3]所谓“青春电影”应该是以青年人、青年心理、青年问题等为题材,通过反映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表现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等主题的影片,其观众对象也以年轻人为主。

[4]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5]程青松、黄欧:《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7页。(www.xing528.com)

[6]王朔主编:《电影厨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3页。

[7]李琳:《王小帅:我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第35页。

[8]有声杂志《摇滚时代》发刊词《面对绞刑架的摇滚》,网址:http://rocktime.rockbj.com/.

[9]吴俊:《文学的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10页。

[10]参看朱其《“青春残酷绘画”:一种青春的集体逃亡》,http://www.xici.net/ b161107/ d12022384.htm;朱其:《九十年代的先锋前卫绘画》,朱大可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3页。

[11]路学长、王小帅、贾樟柯等在从事电影之前都有绘画学习经历,他们与青年画家群也有密切的个人联系。如贾樟柯在几次谈话中谈到了其电影创作观受到陈丹青等画家的影响,他同时拍摄了关于画家刘小东的纪录片《东》。刘小东也曾作为王小帅的《左右》、张元的《北京杂种》的视觉顾问发挥创作作用。

[12][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9页。

[13]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14][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15]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