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化与情绪化:青春书写的延续

个人化与情绪化:青春书写的延续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以来,面对电影产业化浪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导演仍然延续了第六代电影导演青春电影中的那种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创作风格,强调对生命意识的张扬。其中,性与暴力的凸显和片中角色的残酷体验是青春岁月留给身体的明证。两人为了争夺自行车和小混混搏斗,通过身体受伤的方式结束了青春期的梦想,印证了青春的残酷性。通过青红被强奸和小根被枪毙,身体的受伤达到了极致,青春的迷茫和苦痛也达到极致。

个人化与情绪化:青春书写的延续

21世纪以来,面对电影产业化浪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导演仍然延续了第六代电影导演青春电影中的那种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创作风格,强调对生命意识的张扬。他们想要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独立的创作空间,通过成长故事和对青春痛楚的呢喃自语,体现自己的青春经验和价值观念。城市依然是这些导演创作的主要背景,他们用摄影机记录着生活在边缘的、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中的青年群体,这些故事和角色当中,充溢着导演们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他们在影片中恣意地表达着对爱情、友情、亲情、现实、艺术感受、生存状态等的个人想法。如娄烨在《苏州河》中表达了青年对现代社会爱情真意的追求。主人公马达出狱后不断寻找爱人牡丹,从未放弃,直到最后两人以死亡的方式保留了爱情的永恒性。但结尾处“我”面对美美的离去,又表现出了淡然的态度,并说“我将会迎接下一次的爱情”,消解了爱情的唯一性。导演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又在结尾将其毁灭,宣告了在这个社会中纯粹爱情的消失与死亡。李欣在《花眼》中以多条爱情线索的穿插以及主人公的猜想将虚幻与现实混杂,表达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只存在于幻想”的看法。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将同性题材搬上银幕,表达了他对中国同性恋青年群体的关注,并坚持不从社会或政治身份的角度描写人物,不对人进行简单的好坏划分,而是要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来了解他。贾樟柯的《站台》《任逍遥》关注县城生活的底层青年群体,《老男孩》《80后》在社会大背景下关注普通青年,《十三棵泡桐》《青春期》系列关注“问题学生”。韩杰的青春成长片《赖小子》(贾樟柯监制)中依然可以看到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影子,仍然延续着对方言的执迷、影像的粗糙性和景观的丑陋性,故事空间也在极力呈现原始性的中国乡镇景象。这些导演的青春电影作品大都悲剧性色彩浓厚,主题沉重、灰暗,形式上又追求反传统、反常规的叙事化策略,故事情节往往被弱化,表现了一种生活流和意识流的叙事和影像风格。

其中,性与暴力的凸显和片中角色的残酷体验是青春岁月留给身体的明证。“身体受伤”的意象,蕴含着青春伤痛的主题。似乎只有痛彻心扉,成长才会刻骨铭心。《非常夏日》讲述了一个青年偶然地成为了一起强奸案的目击者,但由于自己的懦弱,未能挺身而出,成为他内心永久的伤痛。最后他再次遇到施暴者,赤手拧开了汽车后备箱中的螺丝,用受伤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救赎和成年仪式。《十七岁的单车》中一个男生丢了承载着自己全部梦想的自行车,另一个男生恰好通过偷家里的钱在二手市场买下这辆自行车,自此两人的青春岁月有了交集。两人为了争夺自行车和小混混搏斗,通过身体受伤的方式结束了青春期的梦想,印证了青春的残酷性。《青红》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贵阳小城的青春故事。通过青红被强奸和小根被枪毙,身体的受伤达到了极致,青春的迷茫和苦痛也达到极致。《爱情的牙齿》中的叶红在脊背的阵痛中体验爱情的温度,这些青春角色在流浪历史中所遭受的身体伤害或自戕,从另一重意义上凸显出自我的固执和正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