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崛起背后的原因解析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崛起背后的原因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 换句话说,近几年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勃兴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在寻求适应市场的定位后做出的决策,是电影投资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电影人与80后、90后观众实现沟通的默契产物。小成本喜剧电影满足了80后、90后观众的需要。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这意味着80后、90后的城市独生一代已成为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主要群体。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崛起背后的原因解析

有人认为“商业电影的本质要求走向极致——只有在某一方面走到极致,才有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资本,比如极致绚烂的画面、极致有力的故事、极致争议的话题等。在目前的创作环境下,能达到画面极致、演员阵容极致的影片,每年都在极少数,这些‘极致’必然提出了‘投资极致’的要求,因此,通常的中小成本商业电影只能从别的角度寻找‘极致’。然而,在中国电影创作环境和语境下,故事的‘极致’、题材的‘极致’往往又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作为创作者,必须在限定的空间中施展拳脚。所以,创作者最终只能选择能在各种风格的影片中起到良好作用,在主题上又能做得比较安全的喜剧作为寻找‘极致’的突破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国内的中小成本电影喜剧扎堆的现象。”[2] 换句话说,近几年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勃兴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在寻求适应市场的定位后做出的决策,是电影投资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电影人与80后、90后观众实现沟通的默契产物。投资不高但票房相对可观的《疯狂的石头》之后,很多电影人尤其是青年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小成本投资来制作电影的方式。小成本喜剧电影创作成了青年导演进军影坛的入行首选,同时也成为检验青年导演执导能力的试金石。小成本电影确实在大规模地培养和淘汰着青年导演。而从创作环境上来说,电影体制改革后,电影拍摄放开,门槛降低,所有民营公司只要经过正当的审批程序,都可以拍电影。而很多民营企业家文化个体经营者都很看重影视领域,这一切都为自筹资金独立小成本电影的运作方式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而小成本喜剧电影相对宽广的创作空间和并不大的投资风险吸引着较多的投资者。一批极欲拍电影的青年导演与一批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一拍即合,后者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风险性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绰绰有余)投资拍小成本电影,但他们自身对电影也许根本就是一窍不通。他们一看《十全九美》等引起的效应,于是一窝蜂地炮制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山寨风味十足的低乘喜剧电影。而当下社会需求的多元异质性日益显现,市场细分、受众分化,不同电影开始寻找自己特定的观众群。小成本喜剧电影满足了80后、90后观众的需要。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这意味着80后、90后的城市独生一代已成为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主要群体。80后、90后是视觉文化语境下长大成人的群体,他们心理早熟、个性独立、崇尚消费、敢于挑战。反映在电影消费领域,便是追求新奇大胆、风格化、快速直接的视听刺激,藐视常规的道德说教。[3] 观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娱乐快感以释放压力和宣泄情感,而不是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与此相契合的,是当代青年电影人相似的创作心态。近几年闹腾的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盛宴,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正在崛起的这一观众群体的情感诉求、观影口味与消费需求。这使它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颇具商业吸引力

2008年后,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勃兴的直接原因还在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习惯于利用看电影来宣泄和舒缓情绪、逃避和解脱世俗压力,需要喜剧的精神慰藉。借着电影投射一种乌托邦式的期望,希望最终会得到美满的结局,电影消费背后是观众无意识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而喜剧本身是一个受众广泛的电影体裁。喜剧用笑声来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以笑来体现生命及精神的自由。“喜剧唤起人类恶作剧的本能并使这种本能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甚至“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可以追溯到恶作剧,而与一些暧昧难解的感情有关,例如性虐待狂患者和观淫癖患者在观看他人的窘境时所体会到的那种快感。”[4] 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面对各种令人绝望的境况,人们纷纷前往影院寻找短暂的快乐,并试图在虚拟的世界里忘记现实的伤痛,这一需求直接催生了神经喜剧并使之风靡一时。好莱坞因此成为经济不景气环境下“口红效应”[5] 的受益者。2008年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自1929至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动荡,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心理危机和大规模的情感危机。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影响,人们都不得不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而生活压力太大时人们需要娱乐,需要轻松爆笑并能引发一些思考的电影。小成本喜剧电影就是这轮“口红效应”的受益者。轻松幽默的神经喜剧中,相亲、约会、对爱情观念的探讨等成为影片的主要情节。而故事的结局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终于走到了一起的爱情童话。爱情成为软化人与人之间阶级、贫富、性别等差异,拯救“灵魂”,达成“和谐”的最佳解药。[6] 而山寨喜剧也正好满足了经济困顿时期大众特殊的娱乐偏好以及忘却窘境的需求。“‘山寨文化’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7](www.xing528.com)

但近几年小成本喜剧电影勃兴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20世纪90年代 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社会形成,民间生存空间扩张,民间审美趣味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合谋”,自然而然地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了悲剧成为主导性的文化范畴。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泛喜剧文化的时代。“一种与消费主义完全合拍的喜剧性正在中国文化中广泛蔓延……喜剧的生活态度和趣味也就被生产出来了。从流通和市场的现状看,喜剧类的产品具有较好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占有,即是说,当代大众不可避免地告别悲剧转向喜剧,因为这样文化消费行为和趣味类型和整个社会的转变是一致的。”[8] 在当下精英文化逐步让位给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也渐渐被欲望和日常满足所替代,渐渐从僵化的体制和知识的权威话语中解脱出来,观影需求也一变而为审美的浅薄化和娱乐的轻松化。适应了日益娱乐化、消费化的整体的社会文化倾向,泛喜剧化的社会文化培养了观众的喜剧性口味,这种喜剧性的观赏心理和期待也影响了电影创作者的心态,使得泛喜剧化电影创作成了一种文化时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