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部景观视觉图谱:深度探索

中国西部景观视觉图谱:深度探索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西部片为中国电影发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境域,从而拓展了中国电影艺术视野,深化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西部景观视觉图谱:深度探索

好莱坞西部片当中,不乏荒原沙漠、山谷、野草、戈壁等视觉图谱;而在中国西部片当中,广袤的黄土高原、雄浑的黄河、壮美的冰川雪山、秦岭山脉、湖泊、戈壁、沙漠、草原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漫天黄土、西部特色建筑物(毡房、窑洞、土坯房等)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一些东西都成为了视觉造型的工具,被赋予了表意内容。

作为西部片特有的景观,西部原始风光超越了简单的叙事背景,成为银幕造型的重要构成乃至表意的主题,从而具有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成为西部片的重要符号和标志。如《老井》中以缓慢悠远的摇移镜头去展示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表现西部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黄土地》中不同角度、不同色彩的黄土高原、黄河景观的摇移、切换,紧密地与故事的发展组装在一起,构成了整部影片重要的叙事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既代表了勤劳、勇敢、智慧,又体现出落后、贫穷、愚昧,具有文化的双重象征意义。而观众从银幕上一次又一次出现的雄浑、贫瘠的黄土地中领悟到作者对不屈不挠、勤劳奋斗的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对民族传统中落后、保守、愚昧的批判。正如《黄土地》的导演陈凯歌所说的:“这里的土地就像是历史本身,它是荒凉的,又是充满希望的,有多少山坳就可以藏下多少屈辱和不幸,但有多少土地便可以撒下多少种子,山头上的黎明有牧羊人的影子,寂静之中腾起了信天游的吟唱,静穆广漠的土层下有不安静的灵魂。黄河和黄土地,流淌着安详和凝滞中的躁动,人格化地凝聚着我们民族复杂的形象。”[10]

在中国西部片中,不仅黄土地、黄河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他很多意象也被作为古老中华民族的隐喻。如《野山》中,山把村里与山外阻隔了起来,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分水岭。而《可可西里》更是进入了史诗意义上的壮美崇高的美学境界。神圣的雪山、冰河、神秘的可可西里以独特的自然场域揭示了一个哲学层面上的悲剧,从而达到了美学上净化的功能。

此外,中国西部片还将“色彩”这一重要的视觉元素的表达效果运用到了极致。如《黄土地》中,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厚重,在大量拍摄黄土高坡、奔腾的黄河、黄色的窑洞、黄色的皮肤的镜头时使用了黄色这一基调色彩,让人在电影中深刻感受到了那份压抑的环境对人的控制和包围,让人有冲破这无边无尽的黄土高原去寻找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为了达到完美的全方位的黄色基调色彩,电影特意挑选冬季拍摄,排除绿色,突出黄色,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但在几个段落中,影片还大量拍摄了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等。这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了色彩的节奏。与无边无尽的黄土地形成对比的,是个人的渺小。为此,电影在表现人物命运时又使用了灰白这一基调色彩,大量运用空镜头,仰视漫漫的天空,俯瞰无边无际的黄土高原。天,没有一点蓝色的灰蒙蒙;黄土地之间的沟壑,没有一点绿色,也是灰蒙蒙。这种对于黄土地氛围的渲染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命运,完美地体现人物的渺小和暗淡。但是当这两种色彩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发生碰撞时,又一瞬间展现了人物与命运的抗争。而在《红高粱》中,从九儿的婚礼开始,就充斥着各种红色,红色的头绳、头花,红色棉袄、棉裤,红色的盖头、轿子、剪纸、年画门神、烛光以及在红色的环境下映衬出的悲伤、绝望的红色的面颊。婚礼中红色的运用本该是喜庆的元素,但此时的红色却与九儿面无表情下压抑着的无奈、气愤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悲哀。除此之外,红色的高粱酒、疯狂摇曳的红高粱、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红衣等意象将感性本能、生命意识、人性的张扬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种久违的民族特质,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西部电影热衷于对西部独特风貌、风情的展示,重视影像语言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表达体系。西部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具有一种质朴、厚重和淳厚的美,这种镜像除了给人以感官上的审美愉悦之外,更给予了人的心灵一种强大的文化浸染和哲理趣味。

中国西部片为中国电影发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境域,从而拓展了中国电影艺术视野,深化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底蕴。当下,我们不仅应该牢牢把握西部片的文化资源,也应该看到其在新的时代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新动力。

【注释】

[1]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2]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www.xing528.com)

[3]钟惦棐:《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4]罗艺军:《钟惦棐与电影美学》,《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5]许南明、宫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6]邵牧君:《话说〈黄土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7]延艺云:《新西部电影策》,《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8]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艺术》,2004年第2期。

[9]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10]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