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90-1999年:中国西部片的类型化发展趋势

1990-1999年:中国西部片的类型化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作为一种定型的商业类型范式的美国西部片来说,80年代的中国西部片则是一种非类型化的电影创作。在逐步走向类型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西部片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主题的挖掘和影像的风格上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西部片特色,形成了一些“西部类型元素”,并在实际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中国西部片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系列化。

1990-1999年:中国西部片的类型化发展趋势

相对于作为一种定型的商业类型范式的美国西部片来说,80年代的中国西部片则是一种非类型化的电影创作。“即中国西部电影从开始产生到成长、发展,都不具备明显的商业性目的和产业化功利目的,而是属于艺术电影范畴。如果一定要用‘类型’的角度去审视的话,则可以从地域文化特色和影片生产者的粗线条框架加以勾勒,这类影片大多表现西部地域历史与现实生活,多由西部电影生产厂家创作并拍摄完成。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西部片更应属于风格化、艺术化类型电影。”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不断趋于完善、成熟,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模式渐渐地被中国电影人所吸收和借鉴,中国西部片开始了类型化探索的阶段。在逐步走向类型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西部片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主题的挖掘和影像的风格上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西部片特色,形成了一些“西部类型元素”,并在实际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中国西部片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系列化。这一时期创作的西部片主要有:以《双旗镇刀客》(何平,1991)、《新龙门客栈》(李惠民,1992)为代表的西部武侠片;以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1992)和《一个都不能少》(1999)为代表的伪纪录西部片;以黄建新的“都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喽,别趴下》(1992)、《背靠背,脸对脸》(1994)、《红灯停,绿灯行》(1995)为代表的西部都市风情片;以《五魁》(黄建新,1993)为代表的西部悬疑片;以《大话西游》(刘镇伟,1995)为代表的西部魔幻片;以《黑骏马》(谢飞,1995)为代表的西部儿童片;以《红河谷》(冯小宁,1996)、《东归英雄传》(塞夫、麦丽丝,1993)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塞夫、麦丽丝,1997)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电影;以《一棵树》(周友朝,1996)为代表的西部主旋律电影;以《秦颂》(周晓文,1996)、《荆轲刺秦王》(陈凯歌,1999)为代表的西部历史片,等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到了90年代,虽然第四代导演仍然坚持西部片创作,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何平、周晓文等第五代导演已然成为西部片创作的主力军。在来势汹汹的电影商业化浪潮中,艺术追求不再作为电影人的单纯唯一目的,如何在实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其商业价值成为了更多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他们在原有西部片的基础上不断地吸纳、融合、扩散,最终使之成为一种西部文化元素渗透扩散到各类型影片当中。(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的西部片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意味减弱,而是着重借助西部这一环境来讲述故事。如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中,孩哥这个单纯、执著的少年凭借着勇敢与聪慧,在荒漠小镇街上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同时也战胜了自己,在小镇的善与恶、是与非中历练成一个能正视社会、斗量人心、承载重任的青年。影片结尾,孩哥与好妹在如血残阳中纵马离开双旗镇,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从中能看出对好莱坞西部片模式的明显借鉴:主题是英雄与恶势力之间的争斗;塑造了孩哥这一男性英雄形象;经常使用大广角镜头以及黄色基调的沙漠荒原等形成粗犷视觉造型风格;最终将扣人心弦的情节、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