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西风唤醒:恐怖片的崛起与演变

新时期西风唤醒:恐怖片的崛起与演变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使得恐怖片的创作异常艰难。因此从十七年时期到“文革”,中国没有出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1980—1984年为新时期恐怖片创作的试水期,因而数量较少。1987—1988年是这一时期恐怖片创作的小高峰。遍翻中国新时期电影史论著作,恐怖片都未曾占有一席之地,仅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比较多的是在部分电影类杂志中出现的一鳞半爪的、半专业半通俗的探究性文字。

新时期西风唤醒:恐怖片的崛起与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使得恐怖片的创作异常艰难。现实政治斗争甚至对恐怖片这一类型进行了强行遏制和近乎彻底的清除。因此从十七年时期到“文革”,中国没有出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只是在诸如《古刹钟声》(1958年)这样的惊险反特片中安插了一些带有恐怖色彩的戏剧元素,如“静谧的山林,突然出现的死尸”等。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引入西方电影理论,商业片、娱乐片、类型片等概念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在恐怖片这一特殊类型的创作上,中国电影人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和难题,特别是在无神论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创作恐怖片举步维艰。然而,中国的导演们还是力图克服种种困难,把恐怖片这一类型延续下去,创作了大量的恐怖片作品。如:《胭脂》(1980)、《潜影》(1981)、《鬼妹》(1982)、《古墓惊魂》(1983)、《深谷尸变》(1984)、《夜半歌声》(1985)、《碧水双魂》(1986)、《狐缘》(1986)、《匿名电话》(1987)、《午夜两点》(1987)、《罪恶惊魂录》(1987)、《夜走鬼城》(1987)、《黑楼孤魂》(1987)、《凶宅美人头》(1987)、《金鸳鸯》(1988)、《“无罪”杀手》(1988)、《死亡客栈》(1988)、《夜盗珍妃墓》(1989)、《鬼楼》(1990)、《圣保罗医院之谜》(1990)、《野店幽灵》(1990)、《古墓荒斋》(1991)、《夜半惊魂》(1991)、《痴男狂女两世情》(1991)、《白日女鬼》(1991)、《鬼城凶梦》(1991)、《阴阳法王》(1992)、《幽魂奇恋》(1992)、《飞魂刑警》(1992)、《画皮之阴阳法王》(1992)、《雾宅》(1993)、《测谎器》(1993)、《古庙倩魂》(1993)、《情人的血特别红》(1993)、《十字架下的魔》(1993)、《痴男狂女两世情》(1993)、《危情少女》(1994)、《寻仇阴阳界》(1994)、《古镜怪谈》(1999)、《席方平》(2000)等。

1980—1984年为新时期恐怖片创作的试水期,因而数量较少。其中《胭脂》虽然改编自《聊斋志异》,片中亦有凶杀、探案等刺激性的故事情节,但重在写情,而非渲染恐怖,因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潜影》最后虽然用历史实证主义推翻了最初神秘恐怖的“鬼影”,但片中用声、光、色营造的恐怖氛围已经足以使人感到恐惧。

1987—1988年是这一时期恐怖片创作的小高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1987、1988年国内电影史论界对娱乐片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1988年12月1—7日由《当代电影》编辑部主持召开的“中国当代娱乐片研究会”,集中观看了一批当年出品的娱乐片,如《顽主》《疯狂歌女》《金镖黄天霸》《残酷的欲望》等,就娱乐片的概念、语义、地位、功能、特点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言之有物的讨论。而1988年“王朔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十年间电影所负“道德教化”之重任的卸下,电影无须再为了教化人民的“道”而牺牲娱乐人民的“道”,这无疑也为类型片的复兴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在1987年的恐怖片中,有一部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黑楼孤魂》。这部电影虽然也用精神病院的场景作为尾声颠覆了故事主体所营造的有神论氛围,但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却非常成功,特别是电影声效的制作,借鉴了日本恐怖片的制作方法,除去一部分老式的声音元素,大部分的声效即使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具有极佳的恐怖效果。

1992—1994年是这一时期恐怖片创作的最高峰。造成这个高峰的力量主要来自于1992年的一次研讨。1992年10月7—13日,一向注重艺术电影研究的北京电影学院与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举办了一次研讨会,研讨主题定为“把娱乐片拍得更艺术”,“大家的讨论不再停留在‘务虚’的阶段,而是试图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更新创作者观念、研究类型片生产规律、逐步积累娱乐片拍摄技巧等,这为那几年间中国类型片短暂的辉煌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1995—1998年是恐怖片创作的空白期。1994年,国内开始以票房分账形式引进好莱坞大片。这一时期虽然涌现了“冯氏喜剧”为代表的喜剧类型片并大获成功,但在更大程度上,来自进口分账大片的压力却把中国类型片的创作逼到了穷途末路。习惯了在本土银幕上备受保护的中国电影陷入了集体性的迷茫之中。在这种集体性情绪下,恐怖片的创作自然也是一片空白。

1997年香港回归,来自这个电影之都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香港电影人的类型片观念和极为成熟的类型片拍摄技巧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经影响过内地电影(如《少林寺》等武侠片就是由两地合作完成),但那毕竟是地方性甚至局部式的。而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和香港的合作制片达到了更高的程度。1999年的《古镜怪谈》就是一个由内地和香港电影人联合制造的恐怖片实验品。影片由序(介绍魔镜的来历)和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1922年的上海、1988年的新加坡、1999年的香港)组成,虽然距离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恐怖片创作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故事的叙述技巧、恐怖氛围的营造、深层主题的挖掘等方面已经比以往的国产恐怖片有了较大的进步。

以上分析说明,新时期的恐怖片创作即使没有达到一种“绝对兴盛”的状态,但至少呈现出一种相对繁荣的局面。现在看来,囿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些作品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但无论如何,这开启了新时期恐怖片类型发展的新篇章。然而,与创作的相对繁荣相比,电影理论界对恐怖片的态度则显得有些过于冷淡。遍翻中国新时期电影史论著作,恐怖片都未曾占有一席之地,仅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比较多的是在部分电影类杂志中出现的一鳞半爪的、半专业半通俗的探究性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