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下中国歌舞片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边缘化困境,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应对策略。
第一,掌握歌舞片创作规律,提高专业化的叙事水平。在歌舞片中,抛除音乐、舞蹈以及明星元素,其实最吸引观众的还是戏剧故事和叙事机制。在好莱坞影片已经开始追求故事本身,而在百老汇歌舞片中寻求灵感时,中国当代歌舞片还在大量的使用歌舞片的经典叙事方式,这本身就降低了中国歌舞片的竞争力度。
第二,可从浪漫主义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相较于其他类型影片而言,歌舞片有着其纯粹的形式美感追求,可为观众营造一个“梦幻乌托邦”。而好莱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歌舞片的主题建构转向现实批判主义,使得一些歌舞片不再以“梦幻乌托邦”为中心,旨在寻求一种新的形式批判现实。除了以爱为主题的表达外,反映社会的黑暗、人性的真实、道德的缺陷等问题会得到更广泛的观众的认同与支持。中国歌舞片需要扩展表现的内容和题材,揭示现实矛盾,增强中国歌舞片的竞争力。
第三,可与其他类型元素相融合。由于受到形式和内容的局限,中国歌舞片的发展始终在小众中进行。而与其他类型融合,可丰富原本剧情比较单薄的歌舞片,使得影片的可看性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芝加哥》将歌舞场面与犯罪、悬疑、凶杀相结合,歌舞片节奏明快的特性与同样需要快节奏的悬疑情节结合起来,将舞台表演与故事时空复杂有机地穿插在一起,这样营造出的视觉快感和节奏感是其他影片类型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将歌舞片和其他类型相融合无疑是中国歌舞片现阶段的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2009年上映的《高兴》就是一部将歌舞片与喜剧片相融合的影片,凸显出了喜剧电影的夸张和讽刺。
第四,多种途径培育稳定观众。首先,中国歌舞片的稳定受众不乏一些热爱音乐、音乐剧、舞蹈的人群。因此,改编已获得成功的音乐舞台剧,将已成功的音乐剧的观众引导为歌舞片的稳定受众。其次,可以借助明星来培育观众。歌舞片的明星在影片中占据着比剧情片还要重要的地位。可以长期培育歌舞明星,由此出演歌舞片。可以请当红影星来担当主角,如《如果·爱》中的主角周迅、金城武;可以选择歌星、舞蹈明星来出演,如《如果·爱》中的主角张学友。最后,中国歌舞片要实现类型化发展,还可运用数字技术等新兴的视觉手段培育90、00后观众群体。如在演唱会中运用3D技术打造出的酷炫的立体空间和视觉效果可以带给观众不可思议的感官冲击。
中国歌舞片拥有光辉的历史,虽然当下处于一个低谷时期,但是只要歌舞片能够拥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剧情、题材,摒弃浮华的表面,拍摄出在内容上贴合生活、贴合观众需求的影片,中国歌舞片将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391页。
[2][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3]郝建:《类型电影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www.xing528.com)
[5]郝建:《类型电影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页。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记》,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235页。
[7]刘保宏:《城市的“他者”及其神话:解读贺岁影片〈高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 年第4期。
[8]钱斌:《拒绝美片:五十年代上海发行放映业的一页光辉斗争史》,《上海电影史料》(第五集),1995年版第77页。
[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49—880页。
[10]周扬:《在第一届全国电影创作会上的报告》,《周扬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11]张智华、史可扬:《中国电影辩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12]黄会林、王宜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绍军:《试论“样板戏”的音乐剧倾向》,《戏曲研究》,2008年第1期。
[14]王绍军:《试论“样板戏”的音乐剧倾向》,《戏曲研究》,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