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歌舞片的生产数量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华不成正比,票房和影响力相对也比较薄弱,类型化发展相当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阻碍中国歌舞片发展的因素:
第一,故事性不够强。现代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歌舞片所呈现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更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才能够吸引观众走入影院观看歌舞片。在歌舞片中增加更多的故事内涵与承载是现阶段歌舞片的一个重点。如《黑暗中的舞者》和《芝加哥》的成功就代表着观众对于故事的要求逐渐提高。而中国歌舞片目前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叙事性的和优秀特色歌舞的创作。
第二,对歌舞片的创作规律认识不足,歌舞片专业人员匮乏。好莱坞歌舞演员大都出身百老汇,有着丰富的音乐剧表演经验。而中国能担当此任的演员少之又少。另外,中国歌舞片有经验的编导人员以及制作团队也比较缺乏。
第三,当下中国歌舞片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和照搬好莱坞歌舞片的叙事风格和表演方式,中国化元素越来越少。不可否认,好莱坞歌舞片对中国歌舞片的产生与早期的发展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早期的中国歌舞片并没有完全地模仿好莱坞歌舞片,反而是产生出适合于中国市场的歌唱片。这种影片类型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要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观众所能够接受的类型。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国歌舞片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观众开始逐渐接受外国歌舞片的叙事方式。中国歌舞片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色,开始模仿好莱坞式的华丽场面与故事结构,这反而使得中国歌舞片丧失了自身的特色。(www.xing528.com)
第四,说教性质过强,娱乐性不足。歌舞片在经过十七年时期以及“文革”影片洗礼之后,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束缚了中国歌舞片的发展。如影片过度地追求思想和政治高度,习惯性地在结尾处提升出一个较高的思想高度,却忽视了歌舞片本身所应具有的娱乐性。如《如果·爱》中一直在试图向观众传达一个所谓正确的爱情观,而在传达这一观点的过程中,严重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影片的结局令人不知所谓。
第五,中国大众对歌舞片的文化资本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层面,即对歌舞片还没有达到广泛接收与喜爱的程度。按照传播学的霍尔模式解释,即中国的电影受众在解码歌舞片的过程中中断解码或者解码不成功,导致歌舞片的接收进度、程度、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或完全被堵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