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歌唱片的历史与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歌唱片的历史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好莱坞歌舞片在技术探索、视听感受、票房业绩等方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造成了严重的挤迫。在这样的压力下,1931年4月,由百代唱片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全部对白歌唱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上映。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歌舞片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歌舞片的启蒙与兴盛期。

好莱坞歌舞片在技术探索、视听感受、票房业绩等方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造成了严重的挤迫。在这样的压力下,1931年4月,由百代唱片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全部对白歌唱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上映。影片中穿插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等京剧片段。这部影片的上映,表示中国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歌唱片诞生。由于是中国第一部国语对白的有声片,片未开映,座已告满,盛况空前。当时上海各报均撰文大加赞扬。姚苏凤在当时这样评说该片:“我在试片时,曾经几次看过,觉得有几点好处:一、声音很准确、很清楚、很自然、很扼要。二、情节很凄婉、很曲折、很有刺激、很值得回味。三、表演很细腻、很紧张、很有力量、很见功夫。四、穿插很繁缛、很浓厚、很易发笑、很可感触。”《歌女红牡丹》的一炮而红,促使各个公司进一步探索有声片的拍摄技巧,由此开启了近20年的歌唱片繁荣期。

中国歌舞片最初是以学习和借鉴好莱坞的成功模式发展起来的。但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单纯复制好莱坞歌舞片的影片类型,而是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和观众的欣赏需要,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唱片,并借助商业运作和明星效应大获成功。中国早期歌唱片吸收了好莱坞歌舞片中“歌”的表现形式,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及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舞”的部分。中国歌唱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内涵与审美上都明显区别于好莱坞歌舞片,而且早期歌唱片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在此之后的中国歌舞片发展。逐渐受到观众欢迎的歌唱片也大量地吸引了歌舞方面的人才进入到电影行业,如中国新音乐运动的许多代表人物进入了电影界,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人为歌舞片编写插曲、片尾曲,加快了中国歌舞片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一时期的中国歌舞片开始结合更多的其他电影类型,大量拍摄反映当时社会现状、表现战争期间人民疾苦的影片。如: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如此天堂》(1932)暴露了歌舞场生活的黑暗。《渔光曲》(1934)开启了中国歌唱片以歌唱演故事的电影艺术风格。影片讲述了渔家子弟徐小猫、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继承人子英之间的悲欢离合,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当时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飘零动荡。《压岁钱》(1937)以何老先生送给孙女融融的压岁钱一银元为线索,讲述了小小的银元从烟纸店老板娘手中到交际花手中,随后到小娘姨、汽车夫、白相人、孙家明、苦孩子、老医生、女骗子、银行听差、捡垃圾的、白相人、秀霞等人的手里,最后收归国有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人世的百态。《马路天使》(1937)获得1938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标志着中国早期歌唱片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评价道:“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夜半歌声》(1937)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过程中恐怖片和歌唱片类型融合最早的电影。其他如《歌场春色》(1931)、《雨过天晴》(1931)、《虞美人》(1931)、《再生花》(1934)、《纫珠》(1934)、《春宵曲》(1934)、《都市风光》(1935)、《三星半月》(1936)、《艺海风光》(1937)、《新地狱》(1939)、《董小宛》(1939)、《渔家女》(1943)等中,也“并无哲理的深刻,抒情的浪漫,也没有高大的英雄,离奇的故事,却都有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生活的真实。这里重要特点之一,是把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世俗悲欢故事渗透以新时代的思想情感,而具了有新意。它们也反映了这一代在专业化的创造模式中,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有的是更加西化,更加扔弃传统了。有的却更加有意识地吸取、结合传统了;但以西学为主,即用西方的观念、情感、形式来处理、对待、吸取传统以进行创造,则是共同的趋势。”[6]

除此之外,也有歌舞片纯粹模仿好莱坞后台歌舞片的叙事模式。如《舞台春色》(1938)以女学生林爱玲为主线,讲述了她实现歌唱梦想、得到美好爱情的故事,影片以好莱坞后台歌舞叙事结构贯穿中国女学生实现梦想的主题。《凤凰于飞》(1944)中周璇饰演的吴淑贞喜欢歌唱,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音乐研究会的高教授赏识,从此对她悉心培养。数月后即成为音乐研究会主要演员并一举成名。因其丈夫陈士明反对她成为某大歌舞班主角,淑贞决然与之离婚。后来经过一番波折,最终夫妻和好如初。但这种纯粹的模仿并没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歌舞片的主流样式,更为成功的作品还是前文所述的那些以西方化表现形式来讲述中国内容的影片。(www.xing528.com)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歌舞片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歌舞片的启蒙与兴盛期。从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亦即第一部歌舞片《歌女红牡丹》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歌舞片得到了全速发展,同时发展出了符合中国观众观看习惯的歌舞片类型——歌唱片,并逐渐形成自身特征并具有鲜明艺术风格。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体验经历巨大的阵痛与转型的时期,在抗日救亡格局与国共两党冲突之间,反而成就了中国歌唱片发展的黄金时期。迷人的歌声、简单的剧情给予了在战火硝烟中的中国观众麻醉剂一般的心灵安慰。

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类型,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从另一侧面看,这一艰难历程,又是中国早期歌舞片不断模仿和力图超越欧美歌舞片主要是好莱坞歌舞片、刻苦寻求自身基本形态及民族风格的艰难历程。[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