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戏曲电影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

当前戏曲电影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电影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电影曾经的繁盛得益于当时中国电影尚未成熟和普通观众对戏曲的爱好仍在,是大众旧娱乐的戏曲与新娱乐的电影彼此交接中的过渡。当下,在电影全面繁荣,民间戏曲走向落寞之际,戏曲电影对广大中青年观众的吸引力减弱。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与中国电影同龄的戏曲电影应该得到重视和支持,以获得新的活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戏曲电影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

戏曲电影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中国戏曲电影跌宕起伏的发展走势记录了戏曲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它留下了深深的民族记忆,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像认同。戏曲电影的拍摄对电影工作者向民族文化遗产借鉴以及电影的进一步民族化都大有裨益。

戏曲电影曾经的繁盛得益于当时中国电影尚未成熟和普通观众对戏曲的爱好仍在,是大众旧娱乐的戏曲与新娱乐的电影彼此交接中的过渡。当下,在电影全面繁荣,民间戏曲走向落寞之际,戏曲电影对广大中青年观众的吸引力减弱。再加上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电影娱乐观念的形成和当下市场化的选择方式等种种原因,都影响和妨碍了戏曲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与中国电影同龄的戏曲电影应该得到重视和支持,以获得新的活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这需要有关领导部门从思想上加强对戏曲电影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扩大戏曲文化的普及度,以继续延续戏曲电影这种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的艺术生命,创作出既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被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戏曲电影重新回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来,促成戏曲以及戏曲电影的复兴。另一方面,需要电影工作者在总结戏曲电影100余年的发展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种既保留戏曲原有的传统特色,又能充分发挥电影表现手段特长的戏曲电影样式,创造性地发挥电影的特殊功能。尤其在中国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强势打击,注重奇观化的技术手段、追求大场面大制作的当下,戏曲电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流脉不应在西方观念和商业浪潮的冲击下迷航,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制造伪民俗把舞台程式变成失去根基的杂耍;而是应追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化倾向对中国电影文化个性与艺术个性的破坏。

【注释】

[1]田汉:《〈斩经堂〉评》,《联华画报》第9卷第5期,1937年7月1日。转引自邵雯艳:《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2]崔嵬:《拍摄戏曲电影的体会》,《崔嵬的艺术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3]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此数字参见1959年“戏曲电影座谈会”上蔡楚生的发言,载《中国电影》,1959年第6期。(www.xing528.com)

[5]京剧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吴祖光,1956)、《洛神》(吴祖光,1956)、《荒山泪》(吴祖光,1956)、《宋士杰》(应云卫、刘琼,1956)、《群英会》(岑范,1957)、《借东风》(岑范,1957)、《雁荡山》(岑范,1957)、《望江亭》(周峰,1958)、《野猪林》(崔嵬、陈怀皑,1962)、《尚小云的舞台艺术》(桑夫,1962)、《穆桂英大战洪洲》(崔嵬、陈怀皑,1963)、《尤三姐》(吴永刚,1963)、《武松》(应云卫、俞仲英,1963);评剧电影:《刘巧儿》(伊琳,1956)、《三勘蝴蝶梦》(蔡振亚,1959)、《东风第一枝》(曾未之,1960)、《杨门女将》(崔嵬、陈怀皑,1960)、《花为媒》(方荧,1963);粤剧电影:《搜书院》(徐韬,1956)、《关汉卿》(徐韬,1960);豫剧电影:《花木兰》(刘国权、张辛实,1956)、《穆桂英挂帅》(徐苏灵,1958)、《穆桂英挂帅》(王琛、应小英,1959)、《朝阳沟》(曾未之,1963);越剧电影:《情探》(黄祖模,1958)、《追鱼》(应云卫,1959)、《斗诗亭》(应云卫,1960)、《碧玉簪》(吴永刚,1962)、《红楼梦》(岑范,1962)、《柳毅传书》(蔡振亚,1962)、《毛子佩闯宫》(斯蒙,1963);沪剧电影:《罗汉钱》(顾而已,1957)、《星星之火》(顾而已,1959);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刘琼,1959)、《貂蝉》(1958)、《槐荫记》(桑弧,1963)、《牛郎织女》(岑范,1963);昆曲电影:《十五贯》(陶金,1956)、《游园惊梦》(许珂,1960)、《墙头马上》(蔡振亚,1963);川剧电影:《杜十娘》(徐文耀,1957)、《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张波,1962);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杨小仲、俞仲英,1960);汉剧电影:《二度梅》(陶金,1959)、《齐王求将》(陶金,1962);锡剧电影:《庵堂相会》(俞仲英,1956)、《庵堂认母》(杨小仲,1956)、《双珠凤》(舒适,1963);曲剧电影:《下乡与赶脚》(徐韬、赵焕章,1958)、《陈三两》(王岚,1959)、《杨乃武小白菜》(马尔路、苏菲,1962)、《箭杆河边》(许珂、马尔路,1964);赣剧电影:《珍珠记》(张天赐,1958);滇剧电影:《借亲配》(方荧,1959);蒲剧电影:《窦娥冤》(张辛实,1959);淮剧电影:《蓝桥会》(谢晋,1954)、《女审》(徐苏灵、钱千里、吴君樵,1960);晋剧电影:《打金枝》(刘国权,1955)、《河水东流》(刘国权,1961);扬剧电影:《上金山》(黄祖模,1955)、《百岁挂帅》(徐苏灵,1959);闽剧电影:《炼印》(张天赐,1955)、《陈三五娘》(杨小仲,1957);楚剧电影:《葛麻》(张天赐,1956)、《刘介梅》(俞仲英,1958);吕剧电影:《李二嫂改嫁》(刘国权,1957)、《借年》(刘国权,1957);河北梆子电影:《蝴蝶杯》(王家乙,1957);湘剧电影:《拜月记》(张天赐,1957)、《生死牌》(张天赐,1959);秦腔电影:《火焰驹》(张新富、刘国权,1958)、《三滴血》(孙敬、郭阳庭,1960);东北地方戏电影:《摔镜架》(荣磊,1959);蒲仙戏:《团圆之后》(陈戈,1960);老调戏:《潘杨讼》(赵心水,1960);丝弦剧:《空印盒》(吴天,1960);黔剧:《秦娘美》(孙瑜,1960);戈阳腔:《还魂记》(黄粲、王家乙,1960);商雒道情:《一文钱》(孙敬,1960);潮剧:《荔镜记》(石龙,1961)、《韩江花似锦》(谭友六,1962);淮北梆子:《寇准背靴》(郭筠、乔志良,1961);柳子戏:《孙安动本》(钱千里,1962);山西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刘国权,1962);琼剧:《红叶题诗》(张客,1962),等等。

[6]摘自《〈红楼梦〉:艺术经典轰动内地及港澳》,《新京报》,2004年10月26日。

[7]戴嘉枋:《走向毁灭:“文革文化部长于会泳沉浮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8]高小健:《改革开放三十年戏曲电影创作》,《艺术评论》,2008年第12期。

[9]蓝凡:《氍毹影像:戏曲片记》,《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少舟:《中国戏曲电影概述(1905—1982)》,《中国电影年鉴》,第5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