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30年代起,费穆、梅兰芳、田汉等人就开始了对戏曲的程式化与电影叙事写实性的关系的探索。
1930年,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讲述了封建社会下歌女悲惨的一生。片中穿插了歌女演出的《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舞台京剧片段。尽管《歌女红牡丹》不是一部戏曲电影,但却是最早将戏曲片段融入故事片的电影。
1933年,天一公司拍摄了谭富英主演的我国第一部有声戏曲长片《四郎探母》,保持了戏曲的完整性。新华公司1935年拍摄了京剧短片《周瑜归天》《霸王别姬》和李万春主演的《林冲夜奔》。声音的加入为戏曲电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突破了以往默片的局限,载歌载舞的戏曲特征得以完整地再现于电影屏幕。
随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些导演在拍摄戏曲影片时,不愿意限制在舞台纪录的范围,而是企图用一些电影的手法来拍摄。1937年,联华公司拍摄的有声黑白片《斩经堂》就是一部比较成熟的京剧影片。这是费穆导演的第一部戏曲电影,也是周信芳开创的京剧“麟派”艺术的代表作品。这出戏唱做并重,场次也比较多,最后一场还有复杂的“趟马”身段。其中,费穆导演尝试了像故事片那样用实景拍摄。电影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调度和镜头语言,也加强了戏曲故事的戏剧性,戏曲故事片已初见端倪。之后,很多京剧电影都运用搭景或实景拍摄。如民华公司拍摄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费穆,1941),燕京影片公司拍摄的京剧电影《孔雀东南飞》(王瑶卿、林一民,1942)、《御碑亭》(王瑶卿,1943)和《盘丝洞》(1943),华艺公司拍摄的现代越剧《祥林嫂》(南薇,1948),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费穆,1948),关文清拍摄的《三娘教子》(1949)等都采用实景拍摄,在镜头的处理上也试图表现出电影艺术的特性。但是,那个时候导演们自己在观念上似乎都还没有明确究竟是拍戏曲纪录片,还是创作戏曲故事片,往往一部片子,两者的成分都有。尤其是香港拍摄的那几部片子几乎都有这个问题。开头交代的是舞台演出,但是拍到后来非但完全进入了实景,而且运用了“闪回”等电影手法,出现了许多舞台演出根本没有的表演内容。(www.xing528.com)
1948年,我国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电影,即由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戏曲片《生死恨》。其中,梅兰芳着重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利用眼神和脸部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出戏也成为“梅派”京剧的代表剧目。而且色彩的出现使得我国戏曲所用的道具、行头、舞台背景等炫丽的颜色都能呈现出来,大大地突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同年,费穆还拍摄了故事片《小城之春》。该片中虽没有直接的戏曲片段出现,但他要求演员学习戏曲表演技巧,将戏曲化表演加入进来刻画人物心理。
虽然此一时期的戏曲电影还属于初创的摸索阶段,戏曲片创作主要还是纪录式的,但为早期中国电影开创了一条电影民族化之路。因为对于中国早期电影来说,中国传统戏曲中那些流行且充满活力的戏曲故事为最初尚缺乏叙事能力和想象的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厚的题材资源,促进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成熟和文化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