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与中国早期影戏观念探讨

戏曲与中国早期影戏观念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将这个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新生事物称为“西洋影戏”,后来直接称为“影戏”,它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国人称呼电影的代名词。虽然影戏的概念并没有持续延传,但其作为一种创作主张和美学原则渗透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审美中。相关探讨还可见郦苏元的《“影戏”辨析》、陈犀禾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沈贻炜的《影戏之误:论我国早期的电影观念》以及姚小亭的《中国电影的戏曲观念》等。

戏曲与中国早期影戏观念探讨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共同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戏曲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代中后期。唐代不仅经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不断繁荣,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了戏曲艺术丰富的土壤。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对戏曲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因素。音乐舞蹈的日益昌盛对戏曲的表演形式给予了基础。梨园教坊的日趋专业和竞争提高了戏曲艺术的水平。正规的表演模式提高了艺人的艺术修养,快速地发展催化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但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涌现出二百多位戏剧作家,产生了近六百部戏曲作品。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都是这一时代的人。尤其是关汉卿,可以称得上是与莎士比亚美的戏剧艺术大师。王国维就认为,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高度评价了这一悲剧在我国戏曲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主要种类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特色。我国传统剧目约有五万个,而经常上演的约有两万多个。其中虽然也有糟粕,但相当一部分作品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及《梁山伯祝英台》《秦香莲》《空城计》《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大闹天宫》《白蛇传》《天仙配》等都是历代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剧目。中国戏曲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又有民间生活风俗剧;既有悲剧、喜剧,又有正剧以及闹剧等。中国传统戏曲“以真、善、美为艺术思维准则,以手、眼、身法为动作表现手段,以唱腔、曲调、旋律等为情感传达工具,在舞台表演中完成夸张的叙事和情感抒发。”

而中国电影的发端是从放映海外电影开始的。早在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就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中国人将这个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新生事物称为“西洋影戏”,后来直接称为“影戏”,它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国人称呼电影的代名词。把电影命名为影戏,反映出当时电影工作者对电影的基本认识,电影不是对生活形态的简单实录,而被认定是戏剧的另一种形式。影戏一词蕴含丰富,这个概念的生成是有历史渊源的,尤其是它和中国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的关联。从对影戏的戏的定位上看,戏的概念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戏剧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且被国人热爱,所以在对影戏命名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国人对传统艺术戏剧的青睐。虽然影戏的概念并没有持续延传,但其作为一种创作主张和美学原则渗透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审美中。如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把传统的舞台艺术中的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的拍摄之中。郑正秋就把电影看作戏剧的变种,他认为戏剧的情节、语言、音调、配景、动作、表情、真理、精彩等都是影戏所具备的。钟大丰在《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再论“影戏”》一文中提到:“‘影戏’一词的重点在‘戏’上。在‘影戏’对电影的基本认识中,‘戏’是电影之本,而‘影’则只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而已。”他认为戏剧与电影的结合具有必然性。相关探讨还可见郦苏元的《“影戏”辨析》、陈犀禾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沈贻炜的《影戏之误:论我国早期的电影观念》以及姚小亭的《中国电影的戏曲观念》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