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全球化的商业时代,品牌已成为公认的竞争策略。电影品牌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稳定忠诚的观影群体,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创建自己的电影品牌,也成为各国电影争夺市场的一大法宝。
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程度较高,类型电影的种类十分丰富,对观众的研究很透彻,电影产量和质量很高,具有自己的电影品牌效应和品牌意识。很多影片从创作之初就具有发展性的思考,有意设下悬念,为续集留下创作空间。如《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指环王》《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等系列将类型电影品牌的能量发挥到了极限,特别是《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横扫24亿的票房。
中国电影界无疑已意识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这从近年来商业大片的宣传、营销可窥一斑。但是,中国电影界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使得电影导演和制作者们缺乏对自己作品的长远规划和深入思考,他们的创作经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反响来有意识地创建类型品牌,而是试图利用导演品牌、明星效应撑起票房的重任。他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实电影的类型本身也是品牌价值的重要体现。虽然有部分中国类型电影在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后乘胜追击推出续集,如《大电影之数百亿》《爱情呼叫转移》《非诚勿扰》《画皮》《叶问》《四大名捕》等,但续集都独立成篇,除了结构上相仿,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与之前的电影缺乏紧密的联系,缺少吸引观众的基本动力。[5](www.xing528.com)
清晰的品牌定位、丰满的品牌形象、极具号召力的明星效应、强大的宣传攻势等,已经成为电影票房的有力保障。而电影品牌除可以获得高额的票房收入外,还能带来隐藏在品牌背后的电影衍生品的增值。但中国大多数类型电影首映之后不久就销声匿迹,电影衍生品极少。美国学者马丁·戴尔曾说:“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企业与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多少机会……所有这些都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而增加了收入”。如潜藏于电影背后的,以某些影片人物或主题等为标志的服装、玩偶等产品所带来的销售收入,这些都不断丰富并延续着电影的价值。而中国电影在类型化发展过程中,尚未意识或发挥类型品牌的后继威力,也未能在电影创作中留下足够的延伸空间,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品牌,更勿论品牌的延伸与后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