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类型电影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分析

中国类型电影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类型电影”理应包括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更普泛意义的世界范围内华人的所有类型电影制片活动。从第四代到第五代到第六代,导演以群体性形象为当代中国电影勾勒出“作者类型电影”的独特形态。

中国类型电影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分析

由于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基础,又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宣传与教化功能,中国类型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自身特性。因此要厘定“中国类型电影”概念,必须要明确的是国内所谓的“类型电影”在很多语境中并不是好莱坞意义上的“类型电影”,只是一种方便的借用而已。

首先,好莱坞意义上的“类型电影”是建立在逐步成熟的电影工业及电影市场基础之上的。而在中国,类型电影起步于自发的商业状态,没有形成以类型电影为主体的高度发达的工业系统和电影生产模式,缺乏产业基础和市场意识,类型电影一直处于一种含混不清的状态。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是电影的生产机制和消费机制,还是社会文化语境,类型电影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的土壤和条件都是不存在的。现在人们习惯上谈论的所谓反特片类型、与革命历史题材相关的各种准类型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借用‘类型电影’来尝试性描述十七年电影中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与西方经典电影理论话语中的类型电影存在有相当大的距离和差别”。[18]

其次,“中国类型电影”既包括对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如歌舞片、灾难片喜剧片西部片、惊悚片等进行移植和本土化转换的类型,又包括在100余年的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经营实践中,在外国电影强势挤压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原创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类型如古装片、家庭伦理片、戏曲片、武侠片、神怪片、僵尸(鬼)片、功夫片、反特片、样板戏电影等。而且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类型电影”理应包括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更普泛意义的世界范围内华人的所有类型电影制片活动。有学者认为“古装片是早期中国电影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商业电影类型”,“是中国商业电影中最具民族特色(从类型核心程式到具体故事内容,集体无意识)的成熟类型”。[19]在古装片兴盛的同时,武侠片类型以更盛的气势占据了商业类型电影的潮头。武侠片的出现与兴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商业类型电影的种类和内容,而且客观上形成了取而代之的演变过程。武侠片取代古装片的主要原因是武侠片有着更高的类型化程度和更强的视觉表现功能。此外,明星影片公司继《孤儿救祖记》之后与鸳鸯蝴蝶派文人合作,进一步开拓家庭伦理题材,并以《玉梨魂》《空谷兰》大获成功……早期中国电影在古装片、武侠片、家庭伦理片、戏曲片、神怪片等多个商业类型领域,相对集中的拍摄制作较为全面地显现了中国类型电影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度初创发展的特有面貌和特定定势。[20]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采纳苏联模式,由政治主导电影制作,重宣传教育功能,以题材设定取代类型划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好莱坞类型电影开始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人在对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进行移植和本土化转换的过程中,往往对好莱坞类型电影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重组,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修正、调整或变革,产生了一些非好莱坞意义上的“中国式类型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就结合了中国的历史、现实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喜剧类型。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国类型电影在学习继承中有了新的突破。从21世纪初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英雄》《十面埋伏》到2015年的《捉妖记》等,这些中国式大片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最后,中国类型电影的形成条件与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商业化取向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抗好莱坞、振兴民族电影的取向并非形成中国类型电影的唯一因素,视电影为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宣传阵地的政治化取向以及视电影为艺术的作者论取向也催生了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形态:(1)“主旋律电影”。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中,主旋律电影成为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新的类型化方向。尽管主旋律电影承担着严肃而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历史使命,但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电影人们也在努力地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要。于是,“政治主旋律娱乐化和类型拓展”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令人瞩目的趋势之一。(2)“代际电影”。从第四代到第五代到第六代,导演以群体性形象为当代中国电影勾勒出“作者类型电影”的独特形态。虽然在西方电影理论批评中,“作者电影”是与“类型电影”相对立的两种批评模式,但是,以代际论的“作者类型电影”却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主打模式。一方面是导演风格的群体化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导演身份和个人风格的强化,都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化特色。[21]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66页。

[2][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0页。

[3]“类型电影”不同于“电影类型”(film genre),后者不仅是制片方对创作的归类,还涉及发行、宣传、消费、评论等各环节的运作。电影类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模式,它塑造了观众的观影预期,每一种类型都有一批潜在的目标观众。

[4][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11版),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12页。

[5]Steve Neale﹒Genre and Hollywood﹒Routledge,2000﹒P17.

[6][美]M·格杜尔德:《电影术语图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7]Thomas Schatz.Hollywood Genres:Fomulas,Filmmaking and Studio Syste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1.P13.

[8]《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9]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www.xing528.com)

[10]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4页。

[11]饶曙光:《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当代电影》,2008年第5期,第5页。

[12]王慧:《中国类型电影之掠影》,《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21期,第61页。

[13]黄文达:《类型影片的定义、策略及其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3页。

[15][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16]好莱坞制片厂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其奠基人是启斯东公司的麦克·塞纳特。他在制作启斯东系列喜剧电影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流水线式的影片生产制度。这套制度强调精细的分工和规范的流程,并由制片人全权管理。这套制度后来发展成为经典好莱坞时期大制片厂通用的制片制度。制片厂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垂直整合,形成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位一体的完整模式;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在制片人专权、商业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好莱坞制片厂发展出一套能够发挥利益最大化的影片制作模式。制片厂内部的分工逐渐专业化和精细化;明星制度也是制片厂制度的一大特征,电影明星作为商业运作的产物,成为制片公司的招牌和商标,吸引着大批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影片。

[17][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18]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理论与实践》,《电影艺术》,2003 年第5期。

[19]虞吉:《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20]虞吉:《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21]陈瑜:《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