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类型电影实践自1905年开始至今已逾百年,而类型电影理论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实践,并且至今仍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期间西方电影理论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影响都是长久而深远的。好莱坞类型电影是世界上类型电影发展最为充分、形态最为完备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理论自成体系、著述颇丰,对类型电影有着很深入的洞察与理解。可以说,无论从电影自身的生产上,还是从电影研究上,好莱坞类型电影都是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近年来,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好莱坞类型理论的引进和移植。国外关于类型电影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研究,并建构了几乎为全世界奉为圭臬的类型理论,以至于在谈到类型电影时,言必称“好莱坞”(这或许可称之为电影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于中国来说,电影作为舶来品,始终处在外国影片的先导性参照体系之中。在讨论中国类型电影时,不得不引入他者语境,其理论来源当属西方经典类型理论。可以说,中国类型电影理论研究是在西方理论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接受和借用西方类型电影理论的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学术性、专业性的提升
中国早期的电影理论往往是对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考,以帮助人们掌握拍片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可以直接指导电影的创作实践。作为电影理论研究一部分的类型研究也自然地染上了偏重实用、偏重实践的色彩。早期对武侠片、古装片等类型化电影的研究比较注重从导演、剧本、演员、摄影、布景、服饰、道具、化妆等具体制作方面入手来分析影片的优劣得失,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当时就有人敏锐地指出,滑稽片的要害是喜剧表演人才的缺失;历史片、古装片中布景和服装因缺少相关的历史考证而随便杜撰;武侠片中武打演员在表演上对京剧程式的模仿与抄袭等。
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文革”期间,中国类型片研究由于受各种因素例如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一直摸索前进,多聚焦社会政治问题,电影的功能也只停留在社会教育功能层面。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类型研究愈益学术化、理论化、专业化。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学术氛围比较自由。另外则是因为西方类型理论为中国学者们带来了认识中国电影的新角度,让他们发现了新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本土的类型研究,使传统的重实践、重实用的中国的类型研究开始出现学术化的倾向。
(二)为类型电影娱乐功能正名,更立体、科学地认识类型电影的功能(www.xing528.com)
与西方的类型研究不同的是,中国早期的类型研究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晚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使任何研究都脱离不了这个时期特有的时代命题。所以早期的类型研究大多津津乐道于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对当时盛行的武侠片、滑稽喜剧片、古装片往往评价不高。
1986年中国电影理论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娱乐片大讨论”,明确提出要研究类型电影,于是“为娱乐片正名”的讨论下进行的类型研究拉开了序幕。这场娱乐片大讨论的发生,显然受到当时社会现实语境的驱动,是时势使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日益多元的文化艺术格局,使国产影片走到了有史以来票房的最低点,市场的选择迫使电影创作者主动去寻找观众,因而才有了电影界对娱乐片或电影的娱乐功能的关注和强调。西方类型理论作为国内学者论证娱乐电影正当性的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不仅为娱乐片的正名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参照、提供了新路径,启发中国学者去探索自己的类型电影。这种关注和强调应该是有成效的,它使电影人在拍片开始就要考虑市场运作问题,而且最终导致新的评价标准的形成,以官方话语的形式得以确认,成为电影顺应新历史语境的文本策略。更重要的是,这种关注和强调还是促使中国娱乐片真正出场的舆论前提,正是在它的造势下,新中国的娱乐片才有了第一个可供拓展的时代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类型电影的娱乐性已经得到了公认,主要体现为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以及贺岁片的闪亮登场。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大片时代,这种靠营造视觉奇观的大片更是对娱乐性的赤裸裸的追求。
(三)提供了本土类型挖掘的方法论,视角从向外引进转向向内深挖
文化资源的认知深度是本土挖掘的关键,即是“人无我有”,例如武侠片(或功夫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独特创造,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动作和亦真亦幻的武林江湖已经反过来影响到了好莱坞电影。
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中国本土的类型研究不能仅仅关注西方的理论,而应该密切关注中国社会和文化自身的现实需求。因此,类型电影研究是立足本土资源与东方文化的研究,是如何从我们熟悉的文化资本中发现与创作观众喜爱的电影的研究。众多探讨中既有对中国类型电影的经验概括,又有对类型电影的理性认知;不仅有对具体电影类型的梳理,还有对具体时期的类型分析。同时,国内学者们普遍都认为不能完全模仿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要慎重借鉴好莱坞的类型经验。在民族类型电影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土的独特类型——贺岁片无疑提供了有效经验。“贺岁片的探讨成为我国类型研究的新领域,在新世纪,学者们对贺岁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对冯式贺岁片所进行的个案研究更是成果颇丰。”[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