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星烺著:《欧化东渐史》,上海:商务印书局,1934、194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方豪著:《中外文化交通史论丛》,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上海:上海书店,1992。
■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北京:三联书店,1983。
■ 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湖南:岳麓书社,2003;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 方豪著:《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
■ 王尔敏著:《中国文献西译书目》,(A Bibliography of Wester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orks),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 王漪著:《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 朱云影著:《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91。
■ 朱培初编著:《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 朱维铮著:《走出中世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006、2014。
■ 张维华著:《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该书1948年初版时名为《明清之际欧人东渡及西学东渐史》。
■ 陈平原著:《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影印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 张广达、王小甫著:《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
■ 钱林森著:《中国文学在法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 周一良著:《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 吴焯著:《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996。
■ 范存忠著:《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 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编著、李晟文编著:《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大交流的发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 许倬文著:《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贵阳人民出版社,2009;北京:中华书局,2017。
■ 李亚宁著:《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17、18世纪中西文化关系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 陈卫平著:《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曹中屏著:《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1500—1923)》,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编:《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李权时等著:《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孙尚扬著:《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 刘大椿、吴向红著:《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 梁元生著:《历史探索与文化反思》(Historical Inquiry and Cultural Reflection),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
■ 徐振保著:《中外文化交流记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王晓秋、[日]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 刘圣宜、宋德华著:《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 王茂平著:《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 林金水等主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 于语和、庾良辰主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 何芳川、万明著:《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 袁钟仁著:《岭南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 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本书收录二十余篇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论文。
■ 沈福伟著:《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芮传明著:《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王介南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薛克翘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 林仁川、徐晓望著:《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谢方主编:《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 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 史彤彪著:《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 王宁、钱林森、马树德著:《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 周发祥、李岫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 龚伯洪编著:《广府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陈伟、王捷编著:《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 曲金良主编:《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4—5合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第6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 徐海松著:《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 刘登阁、周云芳著:《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上、下编)),上编由王思治等主编,北京中华书局印行,收录鸦片战争以前清代人物的传记;下编由戴逸等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印行,收录鸦片战争以后清代人物的传记,均为1984年第一次出版。
■ 赵德宇著:《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 徐善伟著:《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 郭福祥、左远波著:《中国皇帝与洋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 徐善伟著:《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严建强著:《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 李喜所主编,陈尚胜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 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 赵春晨著:《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张海林编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黄伟宗著:《珠江文化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 赵春晨、何大进、冷东主编:《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雷雨田主编:《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 詹嘉著:《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 李奭学著:《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北京:三联书店,2010。
■ 刘耘华著:《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 黄伟宗主编:《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含十分册:
黄伟宗著:《珠江文化系论》;
朱崇山著:《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
周义著:《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
黄启臣著:《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
张镇洪著:《岭南文化珠江来》;
洪三泰著:《珠江诗雨》;
谭元亨著:《珠江远眺》;
戴胜德著:《珠江流韵》。
■ 陈占山著:《撞击与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2006。
■ 余三乐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 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 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李金明著:《海外交通与文化交流》,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 冯天瑜著:《明清文化史札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张国刚、吴莉苇著:《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13。
■ 季羡林著,王树英选编:《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 吴莉苇著:《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何兆武著:《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 李冀平、朱学群、王连茂主编:《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该书从中外文化互动的角度,对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两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 薛克翘著:《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 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 [清]阮元撰,彭卫国、原华点校:《畴人传汇编》(套装全2册)》,扬州:广陵书社,2009。
■ 李灵、尤西林、谢文郁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王介南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2009。
■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黄伟宗等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 孙卫国著:《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兼论两国学术交流与海外汉学》,上海:上海辞书版社,2009。
■ 吴义雄编:《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 马楚坚、赖志成著:《广东十三行与中西文化发展之关系》,香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0。
■ 黄正谦著:《西学东渐之序章——明末清初耶稣会史新编》,香港:中华书局,2010。
■ 林红、王镇富著:《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 张成权、詹向红著:《1500—1840儒学在欧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编:《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 李志夫编著:《中西丝路文化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 陈万成著:《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北京:中华书局,2010。
■ 黄兴涛著:《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 黄时鉴著:《黄时鉴文集》第三册,《东海西海——东西文化交流史(大航海时代以来)》,上海:中西书局,2011。
■ 滕军等编著:《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陈自强著:《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福建:鹭江出版社,2012。
■ 吴义雄著:《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张西平著:《中西文化的初识:北京与罗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张西平、罗莹主编:《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宿白编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 徐兴庆、陈明姿编:《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编:《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和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陈泽泓著:《广府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
■ 周振鹤主编:《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全6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 李权时、顾涧清著:《广府文化论》,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
■ 王树英著:《中印文化交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 杨宏烈著:《南粤文化景观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谭树林著:《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三联书店,2013。
■ 田若虹著:《岭南文化论粹》,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 黄伟宗主编:《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共六册,含书册:
黄伟宗:《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国南海海洋文化研究丛书〉引论),丛书各分册均录入;
谭元亨、敖叶湘琼、廖文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论》;
司徒尚纪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史》;
戴胜德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张镇洪、邱立诚著:《中国南海古人类文化考》;
潘义勇著:《中国南海经贸文化志》。
■ 蒋明智著:《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岭南沿海篇)》,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 张西平、任大援、[意]马西尼等主编:《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 吴大品著,徐昌明译:《中西文化互补与前瞻——从思维哲学历史比较出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 刘耘华著:《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 张治著:《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潘光哲著:《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 黄见德著:《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 黄伟宗著:《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纵横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 司徒尚纪、曹小曙、朱竑、许桂灵著:《环中国南海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朱雁冰著:《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 纪德君、曾大兴主编:《广府文化》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 沈定平著:《“伟大相遇”与“对等较量”:明清之际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 司徒尚纪著:《中国珠江文化简史》(珠江文化丛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编:《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上海:中西书局,2015。
■ 许明龙著:《东传西渐:中西文化交流史散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 荣新江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范存忠著:《中西文化散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 宋德华著:《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 季羡林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 冯承钧著:《西力东渐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 伍鹏编著:《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 何新华编:《中文古籍中广东华侨史料汇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张西平著:《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宋德华著:《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 [日]石田斡之助著,贺昌群译:《中西文化之交流》,长沙:长沙商务出版社,1941。
■ [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局,1980。
■ [法]费琅辑注,耿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
■ [美]史景迁(Spence Jonathan D.)著,廖世奇、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德]利奇温(Adolf Reichwein)著,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美]许倬云著:《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北京:中华书局,2017。
■ [日]增田涉著,由其民、周启乾译:《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 [法]安田朴(Etiemble)、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
■ [法]阿里·玛扎海里(Aly Mazaheri)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石家庄: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 [法]费赖之(Louis Pfister)编著,冯承钧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
■ [法]荣振华著,耿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该书原版名《Repertoire des Jesuites de Chine,1552—1800》,又译为《在华耶稣会士名录》,1973年在巴黎、罗马出版。
■ [法]安田朴(Etiemble)著,耿昇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13。
■ [法]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编,郑德弟、吕一民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 [捷]严嘉乐著,丛林、李梅译:《中国来信(1716—1735)》(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 [美]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
■ [法]荣振华、[澳]李渡南等编著,耿昇译:《中国的犹太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 [美]许倬云(华裔)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美]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台北: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 [美]孟德卫(David·E.Mungello)著,江文君、姚霏等译:《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 [日]渡边与五郎、李素桢、田育诚、田刚著:《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美]菲利浦D·柯丁(Philip·D.Curtin)著,鲍晨译:《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 [日]松浦章著,郑洁西译:《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 [法]荣振华等著,耿昇译:《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荣振华教授,法国著名汉学家。
■ [日]增田涉著,由其民、周启乾译:《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 [日]松蒲章编著:《明清以来东亚海域交流史》,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
■ [法]谢和耐(Gernet Jacques)等著,耿昇译:《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 [日]松蒲章著,张新艺译:《清代帆船与中日文化交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赵潇译:《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法]米歇尔·德卫兹(Michelle Dtreza)撰,达观译:《十八世纪中国文明对法国、英国和俄国的影响》,武汉:《法国研究》1985.02。
■ [美]钱存训撰,戴文伯译:《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北京:《文献》1986.02。
■ [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撰,方骏译:《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任继俞主编:《国际汉学》第一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美]艾特蒙·莱特撰,李文昌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任继俞主编:《国际汉学》第一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法]谢和耐撰,耿昇译:《再论中欧最早的文化交流》,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 张荫麟:《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清华大学学报(自科版)》1924.01。
■ 何哲:《清代的中学西渐及其影响论略》,《暨南学报(哲社版)》1983.03。
■ 刘潞:《康熙的文化政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1。
■ 庄晚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南京:《中国农史》1984.02。
■ 张莲英:《明清时期福建华侨对中菲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03。
■ 戴学稷:《近代史初期几个致力于了解和学习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梁廷枏、邹伯奇、丁拱辰小传》,《海交史研究》1985.01。
■ 黎难秋:《爱新觉罗·玄烨与西学》,《安徽史学》1985.01。
■ 沈立新:《简论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史林》1988.04。
■ 徐远和:《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孔子研究》1988.04。
■ 黎小明:《广州与古代僧人的海外往来》,《法音》1988.08。
■ 胡代聪:《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和选择》,《外交学院学报》1989.01。
■ 候鸿勋:《孟德斯鸠与中国》,《哲学研究》,1989.02。
■ 沈福伟:《发扬中国文化的海洋传统》,《海交史研究》1989.02。
■ 吴文涛:《微风入园池,吹得几重皱——也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江汉论坛》1989.04。
■ 龚书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6。
■ 黄国安:《历史上中国和印尼的友好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东南亚纵横》1990.01。
■ 刘潞、刘月芳:《清代宫中出现西方文化的原因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04。
■ 张君谅:《马可·波罗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历史教学问题》1990.04。
■ 邓建华:《天教的输入与晚明士人的价值认同》,《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05。
■ 潘吉星:《达尔文与康熙帝》,《农业考古》1991.01。
■ 陈炎:《东海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学月刊》1991.01。
■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菲、美之间的文化联系》,《海外史研究》1991.02。
■ 施蛰存:《西学东渐与外国文学的输入》,《中国文化》(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1991.02。
■ 杨建华:《明清之际浙江地区中西文化的冲撞》,《浙江学刊》1991.03。
■ 朱昌利:《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缅经济文化交流》,《东南亚》1991.03。
■ 宋正海、郭廷彬、叶龙飞、刘义杰:《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4。
■ 蒋国保:《撞击、颉颃、拒斥——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之争论纲》,《浙江学刊》1991.05。
■ 许明龙:《17、18世纪欧洲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后果》,《世界历史》1991.05。
■ 宋岘:《扬州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1992。
■ 韩琦:《关于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
■ 徐均平:《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01。
■ 陈钦庄、黄兰英:《中西文化的一次剧烈冲突:论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浙江学刊》1992.02。
■ 张良民:《源远流长的中老文化交流》,《东南亚纵横》1992.02。
■ 许明龙:《并非神话——简论17、18世纪中国在法国的形象及其影响》,《世界历史》1992.03。
■ 赵世瑜:《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中国史研究》1992.04。
■ 黄启臣:《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04。
■ 熊月之:《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早期传教士在南洋等地活动史料钩沉》,《史林》1992.04。
■ 徐乐雄:《对近代岭南文化崛起的文化阐释》(岭南史研究),《开放时代》1992.05。
■ 贺圣达:《中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思想战线》1992.05。
■ 吴孟雪:《明末清初中国文化在德国:兼叙早期德国汉学》,中华书局主办《历史知识》1992.08。
■ 何桂春:《关于明清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92.11。
■ 黄启臣:《16—19世纪的中学西传》,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十三、十四期合刊,澳门政府文化司署,1993。
■ 林金水:《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历史研究》1993.02。
■ 杨恩霖:《泛论中德文化关系:十七、十八世纪》,《海交史研究》1993.02。
■ 王莉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02。
■ 阮炜:《十七世纪的士大夫基督教徒》,《广东社会科学》1993.02。
■ 马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华侨对东南亚海岛地区文化形成所作的贡献》,《东南亚纵横》1993.04。
■ 易惠莉:《传教士、儒士与西学东渐》,《学术月刊》1993.04。
■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文献的研究和翻译》(1—3),《文史知识》1993.06、07、09。
■ 吴志良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含论文41篇。
■ 蔡鸿生:《岭南文化与海》,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一),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 叶奕良:《古代中国伊朗文化关系略论》,《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 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社会科学辑刊》1994.01。
■ 杨念群:《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中州学刊》1994.02。
■ 潘玉田、张瑞明:《十七、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固原师专学报》1994.03。
■ 宝成关:《明末西学东渐重评》,《学术研究》1994.03。
■ 李建忠:《明末清初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启示》,《桂海论丛》1994.04。
■ 游国斌:《“西学东渐”与中国学在西方的兴起》,《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04。
■ 贾敏仁:《从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看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运动》,《信阳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04。
■ 于岐山:《从利玛窦、汤若望墓谈起——耶稣会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政协》1994.06。
■ 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01。
■ 周积民:《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天津社会科学》1995.01。
■ 于语和:《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01。
■ 宝成关:《清初西学输入的成就与局限》,《史学月刊》1995.03。
■ 耿昇:《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中),《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04、1995.05。
■ 刘圣宜:《试论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开放时代》1995.06。
■ 杨洪《明末清初基督教东传与中西文化交流》,《华夏文化》1995.06。
■ 陈伟明:《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12。
■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为纪念亡友泰国史专家葛治伦教授逝世一周年而作》,《海外史研究》1996.01。
■ 魏志江:《中国海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成果——评刘迎胜教授近著〈丝路文化:海上卷〉》,海交史研究》1996.02。
■ 查明建:《中西文化交流中“误解”现象探讨》,《池州师专学报》1996.02。
■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来华通道的探寻》(1—5),《文史知识》1996.02—06。
■ 崔振华、李东生:《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天文爱好者》1996.05。
■ 李天纲:《从〈名理探〉看明末的西书汉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06。
■ 袁荻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漫说》,《贵州文史丛刊》1996.06。
■ 王显春:《明清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损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06。
■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 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 《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印,1997。含论文:
张西平:《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初探》;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
刘宝建:《传教士与清官仪器制造》。(www.xing528.com)
■ 倪学德:《略论明清之际的西学输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01。
■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1—4),《文史知识》1997.01—04。
■ 敖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02。
■ 郑天星:《传教士与中学西渐:以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为中心》,《宗教学研究》1997.02。
■ 梁念琼:《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船山学刊》1997.02。
■ 何晓明:《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社会科学战线》1997.03。
■ 丁顺茹:《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广州师院学报》1997.03。
■ 陈君静:《传教士与海外中国学的创立》,《贵州文史丛刊》1997.04。
■ 杨念群:《西医传教士的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的结构性紧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十八、十九期,1997。
■ 宋尚斋:《从中外文化的交融看文化交流的趋势》,《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 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8.03。
■ 李金明:《闽南人与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01。
■ 漆永祥:《论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术之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02。
■ 武才娃:《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02。
■ 黄伟宗:《珠江文化特质及其源流略论》,《岭南文史》1998.02。
■ 梁工:《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03。
■ 庞卓恒:《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历史教学》1998.03、1998.04。
■ 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东南亚研究》1998.04。
■ 严绍璗:《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18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的解析》,《中国比较文学》1998.04。
■ 张西平:《〈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1998.04。
■ 蒋祖缘:《清代十三行吸纳西方文化的成就与影响》,《学术研究》1998.05。
■ 何孝荣:《明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教学》1998.10。
■ 杨保筠:《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 张西平:《儒学在西方早期的传播》,谢方主编:《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 吴伯娅:《从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看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史论丛》1999。
■ 乔凌霄:《明清之际的文化心态与西学传播效应》,《安徽史学》1999.02。
■ 张传有:《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受方》,《江海学刊》1999.02。
■ 杨国章:《英中正式通使前后的文化聚焦》,《中国文化研究》1999.03。
■ 李兴国:《传教士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中国天主教》1999.03。
■ 李开:《第一次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03。
■ 张彦修:《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3。
■ 吴孟雪:《论西欧汉学起源史上的重要一页》,《江西社会科学》1999.09。
■ 陈俊:《明清前期东南亚华侨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萍:《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华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 黄启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论文集),2000。
■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论文集),2000。
■ 王扬宗:《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国际汉学》,2000.02。
■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2000。
■ 易伟新:《略论晚清“客邮”》,《益阳师专学报》2000.02。
■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4。
■ 陈尚胜:《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文史哲》2000.04。
■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 晓静:《“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研讨会纪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02。
■ 陈衍德:《论当代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的双向互动》,《东南亚研究》2001.04。
■ 向彪:《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红楼梦〉》,《山东社会科学》2001.04。
■ 张生祥:《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4。
■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5。
■ 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05。
■ 余三乐:《明末清初北京何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光明日报》2001.12.11。
■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苏州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 吴伯娅:《关于康熙与西学的再思考》,《明清史集刊》,香港大学中文系编印,2002。
■ 安希孟:《清初“礼仪之争”中的文化沟通》,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基督教文化学刊》第七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 侯传文:《西学东渐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1。
■ 雷春斌:《中华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八桂侨刊》2002.01。
■ 李小光:《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2。
■ 王晓朝:《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博览群书》2002.02。
■ 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世界宗教研究》2002.02。
■ 陆佳英:《论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广东社会科学》2002.02。
■ 徐映奇:《试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3。
■ 吴莲姬:《明清时期中韩文化交流概况》,《当代韩国》2002.03。
■ 罗冬阳:《论明末清初西学的分期与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04。
■ 晓江:《“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述要》,《广东社会科学》2002.05。
■ 何大进:《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6。
■ 彭顺生:《试论鸦片战争前广州对输入西方文化的贡献》,《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7。
■ 哈艳秋、蓝红宇:《略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编印,2003。
■ 何振良:《略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闽都文化研究》,2004.01。
■ 陈水德:《“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互动倾向》,《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闽都文化研究》,2004.02。。
■ 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闽都文化研究》,2004.02。
■ 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 余三乐:《论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伟人》,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四十九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3年冬季刊。
■ 樊龙智:《论第一次西学东渐停止的原因》,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2。
■ 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贵州社会科学》2003.03。
■ 吴春明、张威:《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3。
■ 仲伟民:《从知识史的视角看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文史哲》2003.04。
■ 李秋零:《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兼与安希孟先生商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4。
■ 仲伟民:《从知识史的视角看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文史哲》2003.04。
■ 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世界》,《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05。
■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12。
■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 陆锋明:《西学东渐与明末的“西方学”》,苏州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杨珂:《从“传教士”到文化使者》,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谭超:《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王晓丹:《16、17世纪欧洲社会收藏文化初探》,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琼:《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的迎纳心态》,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刘汉东:《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赵春晨、何大进、冷东主编:《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司美丽:《耶稣会士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兴盛》,《首都博物馆丛刊》2004.00。
■ 吴幼雄:《试析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一体文化内涵》,《闽都文化研究》2004.01。
■ 白战锋:《论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 王殿卿:《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2。
■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02。
■ 李金明:《闽南文化与漳州月港的兴衰》,《南洋问题研究》2004.03。
■ 何薇:《略论西关在广州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3。
■ 袁钟仁:《古代珠江流域对外文化交流》,《岭南文史》2004.04。
■ 陈文:《占城与中国明朝的文化交流》,《东南亚研究》2004.04。
■ 徐文堪:《谈早期西方传教士与辞书编纂》,《辞书研究》2004.05。
■ 吴光会、唐棣宣:《明清时期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学西渐”》,《宜宾学院学报》2004.05。
■ 王国强、邹桂香:《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图书与情报》2004.05。
■ 袁胜根、钟学君:《论清代广彩瓷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中国陶瓷》2004.06。
■ 范毓舟:《“中西文明交融与兴衰国际学术会议”综述》,《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06。
■ 雷铎:《广东文化的多元化品格》,《南方日报》2004.03.11。
■ 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 邹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 邹小站:《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4.21。
■ 苏芙:《传教士:早期中德文化交流的媒介》,《德国研究》2005.01。
■ 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宁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5.02。
■ 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03。
■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3。
■ 黄宇蓝:《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4。
■ 齐国平、孟亚男:《“此在”与“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存在主义视角》,《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 刘耘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5.04。
■ 王小红:《滞后的反应——明清之际东西交流中的中国》,《河西学院学报》2005.06。
■ 李研:《中西文化的交融》,《教书育人》2005.14。
■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 彭丹:《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对岭南文化的贡献》,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艾少伟:《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中伊文化交流》,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崔敏:《西洋文化对清代家具影响的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侯波:《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赵书妍:《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邓洪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黑龙江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刘钧艳:《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鲍志成、林士民:《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东方博物》,2006.01。
■ 周義、张磊等:《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岭南文史》2006.01。
■ 黄世相、李海燕:《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载体原因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2。
■ 张仁福:《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 王晓、周西宽:《明清西学东渐时期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不畅的原因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6.03。
■ 宋军令:《明末历局与西学东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04。
■ 宋佳:《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启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 陈义海:《中西之“中心主义”——以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交流为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5。
■ 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学术研究》2006.05。
■ 何大进:《略论明末清初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历史教学》2006.08。
■ 林瀚:《清代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8。
■ 戴丽华:《〈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高静:《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秦璇:《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和谐》,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中国海洋学会等编印,2007。含论文:
何莹:《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
周乃复:《从陶瓷文化看中国海洋文化的若干特征》;
王跃民:《海洋文化在广州》。
■ 顾伟:《中国古代三大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特点初探》,《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印,2007。
■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等编印,2007。
■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福州:《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 陈自强:《明清时期漳州海洋文化简论》,福州:《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 叶显恩、周兆晴:《孕育出中国海洋文明的珠江三角洲》,《珠江经济》2007.Z1。
■ 黄爱平:《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清史研究》2007.01。
■ 黄玉军:《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 韩小林、林秀春:《论林则徐与近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嘉应学院学报》2007.01。
■ 张济洲:《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 史伟:《清代郊商与海洋文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04。(郊商为清代闽台地区从事海洋贸易的商业贸易组织)。
■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 潘剑芬:《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穗澳地区的图书出版活动(1581—1840年代)》,广州: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主编:《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 张嘉星:《西洋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述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
■ 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清史研究》2008.01。
■ 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西域研究》,2008.02。
■ 白芳:《论18世纪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岭南文史》2008.03。
■ 韩琴:《论林则徐摘译国际法的选择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4。
■ 吴义雄:《〈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1。
■ 蓝韶昱:《11世纪—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弱势影响的原因》,《创新》2008.04。
■ 王华:《明清初期华侨对促进东南亚文化发展的贡献》,《八桂侨刊》2008.04。
■ 詹嘉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08.04。
■ 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在华出版活动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08.05。
■ 王纪鹏、邢瑞娟:《浅析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与东学西渐》,《鸡西大学学报》2008.05。
■ 陈立军:《耶稣会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社版)》2008.09。
■ 朱政惠:《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成果——读〈走出中世纪〉(增订版)、〈走出中世纪二集〉》,《探索与争鸣》2008.10。
■ 谭元亨主编:《十三行新论》,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含论文:
全洪:《十三行文化探讨与创伤记忆》;
杨宏烈:《名片·标志·景区——关于建构十三行博物馆的设想》;
赖寄丹:《海山仙馆文化遗产价值惜低估》;
琪琪:《试论十三行精神与岭南文化的双向度建构》;
秦柯:《十三行与广府文化地图》;
宋韵琪:《十三行的文化探讨与创伤记忆》;
杨幸柯:《国门口两种制度文化的碰撞——广州柯拜船坞的沧桑与历史地位》;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研究报告》;
附件一,谭元亨:《全方位开展“十三行”研究》;
附件二,谭元亨:《亮出广东的文化品牌——关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十三行”的建言》;
附件三,谭元亨:《十三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广州十三行遗址调研报告》。
■ 孙石月:《浅析早期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编印,2009。
■ 董建国:《共同构建丝绸之路大文化圈》,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东南亚之窗》2009.01。
■ 俞金尧:《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北方论丛》2009.01。
■ 朱东芹:《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八桂侨刊》2009.02。
■ 鱼宏亮、姬翔月:《中西汇通:17世纪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的新视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社版)》2009.03。
■ 祝春亭:《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待西器东传和西学东渐的态度》,《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 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北方论丛》2009.04。
■ 姜新:《走向欧洲的孟子——译介〈孟子〉的西文图书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5。
■ 裴蕾:《中学西渐的奇异高潮——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 郭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8。
■ 裴蕾:《浅析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传承》2009.14。
■ 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潍坊学院学报》2010.01。
■ 颜洁:《略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东南亚纵横》2010.01。
■ 谭树林:《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以伯驾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02。
■ 冷东、林瀚:《清代广州十三行与中西文化交流》,《广东社会科学》2010.02。
■ 潘德利、张洪钢:《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图书馆论坛》2010.02。
■ 祝春亭:《一口通商前后广州十三行传教士与西学东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 吴义雄:《〈印中搜闻〉与19世纪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2。
■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03。
■ 赵欣:《英国早期的“中国热”》,《江南大学学报(人社版)》2010.05。
■ 马楚坚:《广东十三行与中西文化发展之关系》,《故宫学刊》2010.06。
■ 《“南澳一号”——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之谜》,《中国水运》2010.06。
■ 黄伟宗:《用“珠江文化”概念与世界和中国对接》,《珠江水运》2010.09。
■ 王若濛:《西学东渐对明清时期历史变迁的影响——以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自身与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为例》,《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 胡益华:《简析明清之际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南宁:《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11。
■ 纵瑞彬:《传统“天下”观念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态》,中国中外关系史等主编:《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 鄒振环主编:《明清“西学”与“汉文西学经典”刍议》,虞万里主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以〈教务杂志〉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杨蕾:《评松浦章著〈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赵春晨、冷东主编:《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含论文:
谭元亨:《十三行文化资本与广州的城市格局》;
郭小聪:《十三行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沈昭:《历史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十三行资源保护与开发》。
■ 陈其富:《东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明代漳州窑彩绘帆船图大瓷盘为例》,《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 吕文浩:《“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北京:《近代史研究》2011.03。
■ 徐时仪:《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辞书编纂》,《辞书研究》2010.03。
■ 王若濛:《西学东渐对明清时期历史变迁的影响——以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为例》,《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 冷东:《十三行商与清代中期广州教育的发展》,《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3。
■ 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东南学术》2011.04。
■ 韩强:《广府海洋文化撮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5。
■ 张开城:《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方论刊》2011.11。
■ 郝明丽:《〈海国图志〉与西学东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 王克平:《〈皇华集〉所反映的中、朝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主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谈天:《康熙朝来华传教士问题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王蕊:《16—18世纪中国文献在欧洲的传播》,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秋菊:《“中国——法国式”:从洛可可艺术审美看明清瓷器文化的渗透》,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何玉文:《试论戴震与西学》,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陆芸:《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暨南史学》2012.00。
■ 梁景和编:《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潘剑芬:《同文(孚)行与中外商业文化交流》,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编:《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和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含论文31篇。
■ 黄启臣:《十三行商领潮接纳西方文化——广州十三行商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之二》,《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830—1932)》,《历史研究》2012.02。
■ 黄书光:《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高等教育研究》2012.03。
■ 冷东、沈晓鸣:《中国最早外国邮局考论》,《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4。
■ 王旭杰:《论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方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 卢爱华:《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前沿》2012.09。
■ 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收藏家》2012.10。
■ 黄玉顺:《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上海:《学术月刊》2012.11。
■ 张庆伟:《东传科学与乾嘉考据学关系研究》,山东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 张向东:《明末清初传教士身份认同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山东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 周海宁:《中国文化对高丽、朝鲜时代史学之影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学位论文。
■ 马智慧:《王宏翰中西会通研究》,浙江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 庞蕾:《论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胡文婷:《明清之际西学汉籍书目研究初探》,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王瑜:《长沙窑陶瓷艺术和西亚文化交流》,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黄伟宗:《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岭南文史》2013.02。
■ 魏光奇:《中西文化碰撞与结合中的深层矛盾》,《“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研讨会论文集》,2013。
■ 华文杰:《1838年十三行广场的冲突:我们的广场》,《兰台世界》2013.10。
■ 庞博、赵文婧:《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法律文化交流》,《学理论》2013.11。
■ 刘波:《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 丁雨辰:《浅析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参花(下)》2013.16。
■ 张伟疆:《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区域文化中的传播》,《青年文学家》2013.19。
■ 李厚业:《跨文化视阈下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 崔西平:《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中国市场》2013.29。
■ 刘成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博弈》,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 王清:《1978—2013年中国大陆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发展述论》,扬州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 任少执:《西学东渐中在华传教士对我国社会作用与影响研究》,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青:《〈天学集解〉稀见文献整理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天学集解》汇集了明清天主教序跋文献,内容涉及西学、西教。
■ 梅贝坚:《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广州对中美文化交往的重大影响》,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 钟炜:《南海丝路始发港的文化价值及开发前景》,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大学等编:《“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 刘力、吴寰:《西人东来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01。
■ 余冬林:《从〈真腊风土记〉看中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1。
■ 刘季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岭南商业文化精神:以美国人亨特记述的〈广东番鬼录〉与〈旧中国杂记〉为例》,《岭南文史》2014.01。
■ 顾涧清:《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岭南文史》2014.01。
■ 周毅:《开放进取的珠江文化史》,《岭南文史》2014.03。
■ 陈树千:《十九世纪“四书”在欧洲的传播研究》,黑龙江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 孙贤坤:《明清上层社会接受西学之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硕士学位论文。
■ 伍中梅:《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研究》,暨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 吴巍巍、林金水:《明清之际的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契机与当代启示》,《海交史研究》2015.02。
■ 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学术研究》2015.02。
■ 石坚平:《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探源》,《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
■ 郑松辉:《潮汕海盗文化的“海丝”遗产价值研究》,《地方文化研究》2015.05。
■ 周堃:《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 阮宏:《十三行时期广州体育研究(1757—1856)》,广州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 文远竹:《试析“海丝文化”对于广府文化认同的价值》,廖伟阳主编:《走进广府——首届广府文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张丽容:《商业视野下的广府文化——基于晚清民国广州的历史考察》,廖伟阳主编:《走进广府——首届广府文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罗雪珍:《泉州“海丝”的历史文化魅力与现代开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
■ 李伟荣、宗亚丽:《〈易经〉欧洲早期传播史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袁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在广府地区的发展及影响》,《第二届广府文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等编印,2017。
■ 于强福:《明清时期江苏籍学士与西学东渐》,《兰台世界》2017.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