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结语篇章

粤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结语篇章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我们认为,今后对粤西文化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弥补不足。具体而言,以下三个方面似应为重点:第一,加强对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粤西文化的研究。

粤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结语篇章

粤西文化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但总的看来,仍然很是不够,从与其他区域文化研究的比较来看,不但难望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之项背,亦不可与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研究相提并论。从粤西文化研究自身来看,发展也很不平衡。综观粤西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其研究的趋向与特点大致呈现为:

第一,从研究的地域区划上看,1.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桂西、桂西北等地区,而对较为发达的桂东、桂东南等地区的研究较为薄弱;2.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于粤西本区域范围之内,对粤西文化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域外文化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将粤西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域外文化的对比研究尤为缺乏;3.对秦汉以前的研究多体现于吴越文化的研究之中,对秦汉以后粤西文化的研究,又多置于“岭南”这一更大的地域概念之下。

第二,从研究的时段上看,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古代,而对粤西文化在近代、现代,特别是在当代的发展演变,即粤西文化的现代化这一粤西文化研究的主旋律涉及较少。

第三,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居多,而对汉族文化研究的较少。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亦不平衡,对壮族瑶族苗族文化的研究较多,对毛南、侗等族文化的研究间或有之,对京、回、彝、水等族文化的研究则较为罕见。

第四,从研究的内容和角度上看,对各种具体的物质文化和表层文化现象的研究较多,如铜鼓、花山壁画、“三月三”歌圩、鼓楼以及各族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各族的原始图腾、宗教信仰、祖先和神灵崇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舞戏曲等,而对粤西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方方面面的研究和对粤西文化深层结构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第五,从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上看,以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为多,而以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据此,我们认为,今后对粤西文化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弥补不足。具体而言,以下三个方面似应为重点:

第一,加强对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粤西文化的研究。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包括一些本文涉及的不全不深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如粤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粤西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粤西文化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规律,粤西文化的发展阶段,粤西文化的特点,粤西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各个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粤西文化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粤西文化的现代化,等等。当然,整体研究有待具体研究的深入才能实现,但整体研究对具体研究有着指导意义,使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完成对粤西文化的纵深研究。

第二,加强粤西文化与域外文化关系的研究。粤西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域外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粤西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如粤西文化与粤东文化的关系及其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粤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各不同文化区域的区域文化以及与越南、泰国、缅甸和东南亚各国、各地区间文化交往的形式、方法、途径和意义,近代科学技术与宗教文化对粤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等,这不仅是对粤西文化研究广度的拓展,也是粤西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第三,加强在对粤西文化研究中各学科领域间的协同与合作。文化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对其所包含内容的研究,也往往不是某一学科所能涵盖和胜任的。如对花山壁画、铜鼓等已经取得相当成绩的课题的研究,就是集中和结合了包括历史、民族、民俗考古美术舞蹈、宗教、民间文学、水文、地质、地貌、岩溶,化学、碳素年代学、冶金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领域的共同研究和努力才完成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力量,吸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粤西文化的研究必然出现新的局面。

【注释】

[1]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原署名者胡大雷、何林夏,由何林夏执笔完成。其中部分内容又见《粤西文化发展不平衡性探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6年第6期。)

[2]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58.

[3]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2-13.

[4]黄贤林,莫大同.中国人口(广西分册)·前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5]宋德新.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综述[J].学术研究,1991(1).

[6]何乃汉.广西古代历史分期浅见[J].广西民族研究,1988(2).

[7]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89-90.(www.xing528.com)

[8]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40.

[9]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33.

[10]谢启昆.广西通志(舆地略·风俗)[M].补刻本.桂垣书局,光绪十七年(1891年).

[11]扶绥县志编纂委员会.扶绥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446.

[12]黄贤林,奠大同.中国人口(广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76-380.

[13]黄贤林,奠大同.中国人口(广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76-380.

[14]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3.

[15]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3.

[16]大新县志编纂委员会.大新县志(社会·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12.

[17]宁明县志编纂委员会.宁明县志(民族志·语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669-670.

[18]李宗桂.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J].学术月刊,1991(8).

[19]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J].学术研究,1991(2).

[20]李星星,张旭,罗勇.扩张与交往——区域历史文化简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18.

[2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3.

[22]阳朔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朔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410.

[23]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561.

[24]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