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雷
“文化热”的兴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围绕文化问题的探讨与争鸣,则是全民文化意识提高的前奏曲。虽然对文化定义及其基本概念的界定,人人各异,但是对于认为文化研究有不同的层面、文化史研究有不同的类别这一点,学术界是有共识的,如朱维铮在《中国文化史分类试析》一文中,曾将综合研究以外的专门文化分作15类,即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考古学文化、科学文化、生活文化、学术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比较文化,文化制度、文化事业、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2]而从区域文化来讲,又可分成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本来,在同一时期内的不同地域,中国文化并非同一面貌,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就基本上是由四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邹鲁文化、三晋文化、燕齐文化、荆楚文化,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研究中华文化中诸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轨迹,研究这些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勾勒中华文化全貌、深入细致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要前提。
粤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又是岭南文化(粤文化)的组成部分。远的不说,唐贞观年间,今两广地区属岭南道,唐咸通年间分两广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自后两广分立,其分界各时期稍有不同。历史上,粤西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而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呈现出独特风姿。我们认为,考虑到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研究独立成类的粤西文化是有充分意义的,并且实际上早就有人对粤西文化进行研究了。之所以称粤西文化而不称广西文化,则是出于我们的研究比较多的是注重文化史研究的考虑。
文化的特质之一即是传播。就历史来说,不曾在某一范围内传播过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文化,传播是文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就现实来说,文化的传播一方面体现在可见形态中,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这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历史的积淀,是可感而不可见的。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呈辐射性,那么,处于文化中心区的具有较强力度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文化的核心,环绕在文化内核周边的文化就成为文化边缘。就世界文化来说,并不存在某一内核中心,世界文化基本上是由四大文化圈组成的,即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等国佛教文化圈、东亚汉文化圈。但各大文化圈则各有其内核与边缘,就整个中华文化来说,其核心在中原地区,粤西在其辐射与笼罩之下,远的不说,自秦始皇开灵渠征南方,设南海、桂林、象郡,粤西本土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才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粤西文化,这才是同在中华文化之下而与中原文化同具独立意义的粤西文化。因此,研究粤西文化,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源于本土的文化,一方面又要注重研究中原文化的传入与辐射,及本土文化在接受了传入与辐射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新质。由于几千年来中国处于封闭状态,文化核心又主张“华夏夷狄之大防”,周边地区的文化又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所以粤西文化的形成史大部分呈现出受容型文化的状态。但是,粤西地区南边靠海,它靠近另一文化地域,在地理上讲,它又接通海外,因此,这边缘地带又不可避免会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影响与辐射。在这片近海地带,既是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又是外来文化影响与辐射的边缘地带,文化呈重叠状况,这必定会产生出某些新的气象,这种情况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文化的发展,是不同地域的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回溯我国历史,可以看到我国诸民族文化无时无地不处于大融合之中。如南北朝时期,南迁的汉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相融合,留北的汉族则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相融合。而唐代,实际上就是我国多民族共同执政的政权,皇室贵族本身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后裔。当然,此中也有分化,如作为中华文化是统一的,但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即是中华文化分化的结果。再就民族文化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些少数民族中的某些成员是由汉族分化过去的,他们本来是汉族人,后来才参加到某个少数民族中去。比如回族,泉州《清源林李宗谱》曾说到明代当时色目人之多,而“其间有真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3]汉女嫁回男,即成为回族,汉男娶回女,也可以成为回族。这类情况在粤西地方也是常见的。
粤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境内生活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其文化也是有生命力的。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这些民族的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的集合才构成粤西文化的全貌。研究粤西文化,首先要逐个考察粤西境内诸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这是肯定的。其次,粤西境内的这些民族,或相邻而居,或相杂而居,各自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交往,当然,某一民族文化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必须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交往。于是,粤西境内的诸民族文化是处于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之中的,而在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之中又相互有差异,这是研究粤西文化必须注意的问题。
所谓传统,是历史延续沿袭下来的思想、道德伦理、艺术、风俗、生活方式、经济关系、制度,等等,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目前,广西的发展在全国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那么,从文化上我们有着怎样的反省呢?是否可以说,这应该归咎于传统呢?其实,这种说法首先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的,即抹杀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各种文化的独立性,而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共同的量度,是可以有一种共同的评判语言或价值标准的,是可以假定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优越,而以一种文化作为另一种文化的评判标准的。近年来有人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评价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种错误理论的现实运用。我们认为,只能把诸种文化进行对照比较,而不能以一种文化的是非曲直来对另一种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因为评价一种文化的标准不在其外部而在其内部。
从文化上反省,我们需要做出的判断是:构成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基础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自我调节功能怎样,它是否代谢正常而保持着最佳的可变性与平衡性,是否能以主动的活动并通过信息反馈来达到对环境预见性的适应与实践性的创造。如果文化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那么就能从新的时代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出发,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解释与创造性的调整,从而推动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从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出发,以现实实践的需要为标准来看待与评价传统文化,才能把握传统文化真正的现实价值。人们对研究粤西文化的现实期待,不就在于此吗?
摆在面前的这本文集,是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文化学研究者们,围绕“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这一课题辛勤探索、精心研究的成果的文字结晶。虽然大家各自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着不同的工作与专业,但都十分关注广西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我们认为,缺乏历史感的现实感与缺乏现实感的历史感同样是可悲的,二者兼具,才是放眼未来、振兴广西的基点与态度,因此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粤西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在这本集子中,既有对粤西文化形成原因、发展历程、所具特点及其未来发展的宏观探索,有从政治、经济、教育、民族、文学等方面对粤西文化诸内容的中观认识,也有从丧葬、面具、傩戏等方面进行的微观研究。在这些不同层面的研究中,既开展了粤西区域文化研究的探讨,也进行了粤西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尝试。总之,我们力图从研究诸多粤西文化现象入手,进而总括粤西文化的总体风貌与精神,力图在明了诸多粤西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去探索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粤西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然而,我们的工作仅仅是在起步阶段,集中反映的也仅是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初步成果。尽管我们的研究未及深入,一些认识尚未成熟,甚至一些观点或看法有失偏颇,但我们毕竟迈上了这条行程艰难而前景远大的道路,在粤西文化研究这块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种子,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探索了方法,开辟了道路。从文集作者不时透露出精辟见解的议论中,我们看到了粤西文化研究的希望与光芒。(www.xing528.com)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弘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其次,通过对粤西文化的整体研究,从理论上论证粤西地区与伟大祖国的亲密关系;同时,将理论研究与当前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粤西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建设广西、振兴广西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促进自身学科的深化,并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
本课题的研究,被列入国家教委“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在课题的申报过程中,得到了原科研处处长张家璠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表感谢。
本课题课题组由胡大雷、何林夏、梁颖、孙建元组成,由胡大雷、何林夏负责。
课题研究从1990年开始进行,1993年将部分成果结为本集。
【注释】
[1]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