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前进的厚重基石。文化传统饱含着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广西各民族文化精神是历史凝结下来的优秀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及样态,体现着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的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共同创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善、爱、美是它的核心境界和独特本性,也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和推崇的价值。
广西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既与生活在八桂大地上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也包含在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文化形态之中。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具有多元性的景观、原生性的形态和包容性的气度。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有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有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文化发展观视野下的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构建古迹有铜鼓、花山岩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悠久独特、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有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还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体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优势。
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机蕴藏在传统的文化形式之中,是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广西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各种类型的审美形式是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所在。如广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漫山遍野的民歌是各个民族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的积淀,是集体记忆和集体意识形成的生活基础和精神纽带。民歌是壮族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和强化集体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成为联结民族群体各代人化不开的情结。“人们相从而歌,是达到施展才智、交流感情、愉悦身心和交际团结的手段……诗歌和故事的传承,成为传播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一种方式,联结民族群体各代人的精神纽带。”[1]各民族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也广为流传,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民族相亲认同、友爱包容的情怀与心理意识。如苗族的民歌中所唱的“苗山的树林嫩青青,北京的太阳暖人心”,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侗族是一个喜欢交往的民族,他们常常集体做客,集体对歌,集体“走寨”,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体现着团结友善的民族精神。(www.xing528.com)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共同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深受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原文化向岭南的传播始于秦始皇修通灵渠之后。随后,汉文化向广西地区的传播与渗透不断加强,中原文明通过陈钦陈元父子、颜延之、柳宗元、黄庭坚、王守仁等杰出的文化人从北而南,依次传播到广西腹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了汉、壮、瑶、苗、侗等族群文化多元融合的局面,构成了广西社会发展、文化创造的一大特色。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传承融会,促进了广西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习俗、共同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一体化,也形成了广西各族人民平等交流、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与汉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广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语言的差异并未成为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障碍,究其原因汉文化在广西民族地区的传播以及与当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语言,从而促进了当地各民族跨越语言障碍,形成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局面。”[2]更进一步,随着汉文化在广西民族地区的传播,中原思想逐渐被各少数民族所接受,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主导性意识形态,最终构成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念:“在各地的乡规、民约以及修订的族谱、家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儒家思想伦理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爱国保家、敬老爱幼、重诺守信、平等礼让、团结互助等。在汉文化的传播影响下,广西民族‘一体化’发展的结果,是使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渐趋统一。这也是广西各民族能够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3]
追求和谐共存,是广西多民族人民一贯的共同价值追求,广西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构成之一。因此,发掘广西多民族文化底蕴,需要致力于:第一,梳理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共同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寻它所形成的共同的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范例。第二,既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夯实、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与机制,维护多民族文化共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第三,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桂学”,对发生、发展于广西,形成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描述和理论概括,彰显广西多民族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